班里有个男孩,小名叫毛毛。
他从小喜欢街舞,拿过全省青少年街舞大赛一等奖。
有一次我去家访,他爸爸妈妈拿出了毛毛小学时获得过的所有奖状和奖杯,客厅的茶几上还摆着两本相册,里面全是毛毛从小到大练舞和比赛的照片,客厅的墙上,是毛毛参加市网络春晚的大幅剧照,还有和校领导的合影。
“李老师,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对舞蹈的天赋,他1岁的时候,就能跟着姥姥跳广场舞,那小屁股扭得呀,人见人爱。3岁开始学街舞,5岁正式登台演出……”爸爸妈妈提起这个孩子呀,真是充满了为人父母的自豪和欣慰,眼睛里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让那些发誓不要孩子的年轻人看了,肯定会改变了主意。
人们常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但上帝可能是怕这个孩子太光彩照人了,所以在为他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给他关上了一扇窗。
开学第一周,班主任就发现,这个孩子不是个省油的灯。
大概学艺术的孩子个性都比较张扬,不爱受束缚。军训集合的时候,他会扭头和后排的同学做鬼脸;上课的时候,他常常坐不了十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一下课他就不顾班主任的再三叮嘱,在教室和走廊和另一个男生追着跑,一边跑一边喊,不是碰掉了同学桌子上的书本和笔袋,就是撞疼了同学,惹得好几个同学来班主任这告状。
被同学投诉次数多了,他也会跑到班主任这投诉其他同学。他投诉最多的是另一个和他玩的好的男孩。两个人都属于那种“不羁”的“自由人”,都因为纪律散漫常常被老师批评,于是,相同的缺点和相似的遭遇很快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好像是一块磁铁“啪”的一下子就牢牢地抓住了一根废弃的钉子。他俩像精力旺盛的小兽一样,会经常到一起玩,但是玩着玩着就闹翻了,然后就会互相撕咬。
有两种孩子容易出现同伴交往问题。一种是“社恐”,性格比较内向,或者有些自卑,不善言辞。一种是部分“社牛”,性格虽然外向活泼,但是和同学交往中容易闹矛盾。究其原因,就是这部分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边界感,不懂得谦让,爱逞口舌之快。而毛毛就属于后者。
除了常规的教育方法,比如谈心、班会,我想到了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力。
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制。一开始,是我选的组长和组员,给他们排的座位。班规规定,每周量化积分倒数的两位同学要坐在最后一排,单人单桌。算是一种警醒。结果,毛毛因为纪律扣分太多而坐到了后面。
我帮他分析原因,给他出主意,给他创造加分的机会,鼓励他好好表现,争取回到原来的小组。终于,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小组。
他有所收敛,但是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他还是会交头接耳,有一次还私自下座位。
有一次,我接到了毛毛小组的联名信:
联名上书 投诉毛毛
下课奔跑之状,如牛似虎;上课聊天之嘈杂,如百鸟争鸣。满嘴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全组厌恶已久,请将毛毛同学移出本组。我等不胜感激!
自习课,我把毛毛单独叫到了一边,把信拿给他看。
他低着头,不说话。就这样,他在后面坐了两个星期。倒也收敛了一些。
在和毛毛的相处中,我也改变了自己心态,一开始有点想速战速决,但是像毛毛这样的问题,是长期形成的,哪里能够三下五除二就能一劳永逸。还得文火熬粥慢慢来。
第二次见毛毛的爸爸,是在教室的外边。毛毛一天被扣了8分,大多是因为纪律。
当爸爸翻看班级日志和学生对毛毛的投诉信时,他才意识到,毛毛回家总是避重就轻,把问题都推给老师和同学,而这次他看到了真相,也消除了对老师的误会。他表示一定会好好教育孩子。我知道,他是老来得子,对孩子难免溺爱。他这次大概是真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为了孩子,他决定和班主任站在一起,共同教育孩子。
我让毛毛负责班级宣传工作,“老师,可以多加点分吗?”“看你表现了。”
为了让毛毛再次回到小组,上周,我们开始使用新的排座位方法: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
毛毛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心仪的组长名字下面,一直紧张不安地盯着,生怕组长把他的名字擦掉。当最后小组公布名单,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毛毛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活,找到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