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 ·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词人三十五岁,在建康(今南京)任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本路军政长官的军事参谋)。
“赏心亭”,在建康西城上,俯瞰秦淮河,是观览风景的胜地。北宋真宗时,知升州(即后来的建康)丁谓所建。今已不存。
二、补充词人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23岁归南宋,怀一腔抱负,立志收复失地,可惜一直在为征战沙场而努力,为追求战场孜孜不倦,最终壮志难酬。
三、赏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清”为“凉爽”之意。个人认为此时的词人还没有后来闲居带湖时“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可奈何的愁绪。
秋高气爽,词人登上赏心亭,目光所及之处,天地辽阔,秋景壮丽,江水绵延不绝,秋色无边,内心的抑郁好像舒缓了些,可惜“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目光远望,那群山连绵起伏,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想想南宋朝廷此时定是在听那“后庭花”吧?绿云扰扰,觥筹交错,内心被忧愁和遗憾填满。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你问我因何而愁?本为宋人,生于金地,盛气南归,愁眉相顾,壮志难酬,有家不得归。如今落日的余晖斜照楼头,摇摇欲坠,有一只孤雁在天空徘徊,发出凄厉的叫声,就如我这个江南游子,无家可归。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你问我有何遗憾?把玩着手里的宝刀,它有多久未在发出快意的刷刷声?十二年了,它还记得征战沙场的快意不?情不自禁地拍打着栏杆,被眼前的景色挑起的愁绪愤恨越加浓厚,满腔愁绪无处可发,拍遍了所有的栏杆仍旧未能排遣,没有人能领会我此时的心意呀!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凭轩涕泗流!可有谁能帮我擦掉这眼泪,和我一起走上抗金路?
像张翰那样,为了家长的美味,为了个人的私欲归家的人?不行啊,我这眼泪是为国家而流,那等自私自利之人岂能与我为伍?
像刘备那样,斥责许汜求田问舍,胸怀大义,这是我求取的同路人,可是千古江山,风流人物,如今这样人哪里去找?
像桓温那样北伐,经过旧地也能感叹下:树犹如此?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景呀,何时能实现?
这泪水是不是难以擦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