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 高能量成长

814  高能量成长

        高能量教师的自我成长,是一场与学生共赴的修行,教师在成长中成为更好的教育者,学生在教师的光芒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题记

         当校园的某些角落泛起功利的尘埃,当教育的本真在喧嚣中渐显模糊,身为教师的我们,恰似守护一方课桌田园的耕耘者。既要抵御随波逐流的引力,又要挣脱原地打转的桎梏,更要在阅读、体验与写作的滋养中,让教育梦想长出羽翼,因为它不仅是对高能量的追寻,更是对教育初心最坚定的守望。

01 持清醒认知拒绝在浑浊中失焦

        高能量的起点,从不是盲目对抗,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面对校园里可能存在的重分数轻成长重形式轻实效等氛围,若想不被裹挟,首先要为自己的教育认知扎根,让每一次选择都有明确的方向,而这份清醒,始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度叩问。

       我们教的学生不是等待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带着好奇心探索世界的生命。当身边有人为了学习成绩压缩孩子的课间十分钟,当有人为了评比材料让孩子反复排练表演,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是否还记得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的初衷?教学过程中,会有同时好心提醒你,让孩子多刷点题,阅读分享会、角色表演等可以适可而止,但当我看到分享会现场内向男孩,分享《小王子》的故事时,第一次主动举起了手,那一刻他眼里的光,比任何分数都更珍贵。

        有时候对于周围的声音有些许的“聒噪”之感,毕竟教育要与时俱进,用过去的经验新授未来的学生,确实会让家长有“挑刺”的嫌疑。作为乐学善思的我,的确不愿与人争论,我选择把时间花在记录学生成长故事上,记录小宇从害怕讲英语到主动开口找我诵读,从主题式四联漫画实践作业的旁观者,变成绘画实操参与者,会和我中英文夹杂地描述他“种子”礼物的生根、发芽和成长的故事……这些看似无用的记录,后来竟成了我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也让我更懂如何因材施教。原来,不随波逐流的底气,就是承认我的价值不在别人的标准里,而在孩子的成长里。

       教育的清醒更需要用微小坚持筑牢防线。这个班级的孩子,我坚持从一年级带起,并没有一开始就追求大刀阔斧的改变,而是从每天的小事做起:坚持不布置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换成让孩子用英语造句,主题式四联漫画、制作语篇思维导图,开展亲子与同伴间的自由会话等,这些语言的实践应用,就像在浑浊的水里投一颗石子,或许不能立刻澄清整片水域,但每一次不妥协的小坚持,不仅是在为自己的教育世界过滤杂质,而且还是在活学活用中发挥着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久而久之,自然就守住一方属于自己的清澈。

02 在读写体验中实现能量持续迭代

        高能量的核心,不是原地坚守,而是动态成长。这些时日,让阅读、体验、写作成为滋养自己的三股活水,让每一次输入与输出,都成为突破自我的阶梯。

        阅读是为教育认知扩容的充电宝。面对教学中的困惑“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情绪?”“怎样让课堂更有吸引力?”与其在焦虑中跟风模仿,不如到书中寻找答案。我曾因班级纪律问题陷入低谷,直到读到《正面管教》里“和善而坚定”地与孩子沟通的理念,才明白原来批评不是唯一的方式。后来我在班上设了情绪小信箱,让孩子把委屈或建议写下来,不仅纪律好了,还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通过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懂得尊重孩子个性的重要性;读散文诗集,能让自己的语言更温柔,更贴近孩子的世界。把阅读变成带着问题找方法的过程,每一本书都会成为我们对抗教育倦怠的能量源。

        体验是让教育理念落地的试验场。教育从不是纸上谈兵,那些从书中读到的、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方法,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我尝试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围绕校园里的秋天做研究:有的孩子观察树叶变化,有的孩子采访园丁叔叔,有的孩子用落叶做手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有人分工不明确,有人中途想放弃,但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包办代替,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商量解决。最后孩子们呈现的秋天报告或许不完美,但那种主动探索的热情,让我真切感受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魅力。在跨学科交流活动中,向美术老师学“如何用绘画激发孩子的表达欲?”,向体育老师和心理老师学“如何用游戏让课堂更活跃?”每一次跳出舒适区的体验,都是在为自己的教育工具箱添新工具,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有更多破局的可能。

        写作是为教育思考沉淀的反光镜。很多老师觉得写作难,其实写作不必是高大上的论文,可以是教学日记学生成长记录教育反思。我坚持写教学札记已有多年,坚持读写日更打卡近千天,有时是记录一堂课的成功之处;有时是反思失败瞬间;有时是因没控制好情绪批评了孩子,直至后续如何道歉、沟通而后改进……当写作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深刻体会到写作的过程其实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把零散的想法梳理清晰,把模糊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方法,把过去的经验变成未来的铺路石。当我将自己的思考通过文字沉淀下来,我觉得日子忙碌、充实而又有意义,引领着自己一步步朝着理想的教育靠近。

03 在利他与坚守中让梦想照进现实

       老师的高能量,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成就他人中实现自我。我的教育梦想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在守护孩子成长、影响身边人的过程中,让梦想从自己心中的种子长成看得见的风景。

        用孩子的成长验证梦想的温度。老师的每一份努力,最终都要落在孩子是否变得更好上。班上的李ZC同学,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喜欢和同桌一起玩耍,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某个午后,我找他谈话,从他的讲述里,我明白的“慢”的真正内涵,也正验证了“没有人想落后”的道理。就是一次促膝谈心,他在后续的课堂上,作业完成质量方面,以及与同伴会话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突然明白老师的教育梦想不是我要成为多么优秀的老师,而是我能让多少孩子感受到温暖与力量。每一次看到孩子眼里的光,每一次收到孩子的小纸条,每一次听到家长说孩子喜欢英语会话了……这些微小的正向反馈,都是梦想给老师的能量奖励,让自己觉得所有的坚守都值得。

        用微小影响传递教育的清流。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自己工作的氛围,但可以成为影响身边人的小光源。当我把自己的小书赠送给热爱读写的老师,大家很受启发,开始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也开始写班级故事或教育叙事,还和我一起设计阅读活动。后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我们一起参与读写,实时记录自己和学生的双向奔赴似的成长。原来,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教育应有的样子,好比是一滴水汇入另一滴水,慢慢就能形成清泉。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开始改变,会发现自己的高能量不仅滋养了自己,还照亮了别人,如此利他的快乐,会让梦想更有重量。

        用长期主义守护梦想的初心。教育是慢的艺术,高能量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我们坚持不布置机械作业,短期内班级分数会不如别人;或许我们花时间搞体验式学习,会被人说不务正业;或许我们写的教学反思,短期内看不到功利性回报,但我相信,那些不随波逐流的坚守,那些在读写体验中的积累,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就像我坚持记录学生成长故事,自己的读写故事和岗位履职故事,竟出版了一本小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教育的美好。梦想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星空,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串珠成链之路,也许只要我们每天比昨天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坚守,终会在教育的田野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沉甸甸的麦穗。

        当我们能在浑浊中守住清醒,在成长中持续迭代,在逐梦中传递温暖,就已经成为了高能量的教育人。这份能量,不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来自知道自己在做正确的事的笃定;这份成长,不来自跟风追赶的焦虑,而来自读写体验中对教育本真的不断靠近;这份梦想,不来自宏大的口号,而来自看着孩子一点点变好的踏实。愿我们都能守着这方课桌田园,以清醒之姿,以成长之态,以梦想之引,在教育的路上,走得坚定、从容而又充满力量。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成长为光,照亮自己,温暖学生,让教育之路因这份不息的成长,永远充满希望与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