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校园平面图”是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内容,是在六年级学习了比例后开展的。它的经验基础是比和比例、图形与位置、测量、数据的收集等,是对这些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测量、绘制平面图的全过程,认识到身边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在经历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当然,我们有时会想,既然是综合应用知识,那就做综合练习课不是更方便吗?为什么非要组织活动耗费孩子大量的精力呢?我想,这可能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真问题中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学会真正在未来能够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吧。比如说,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在遇到真实问题时,调动生活和学习经验,随机提取大脑中的知识,并将所提取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也会随时面临具体的、意料之外的问题,或是在实践中又产生新的问题等,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意识。
绘制校园平面图,放在六年级即将毕业时来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是对母校的一种怀念,也是一种情怀。因此,明确作务,规划设计方案是第一步;实际测量数据,或采访校园工作人员获取实际数据,调整方案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集中分享交流,讨论修改完善方案,绘制图形;第四步,就是展示交流作品,互动评价,反思完善。整体来看,思路清晰,任务具体,但是在真实情况下,校园的平面是否规整,校园内建筑物的排布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绘制图形的进度。因此,这其中只有亲身实践后,才能真正感悟到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学习了案例,也收获颇多。他的第一步,就是直接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明确任务,直接告诉学生,即将离开校园,那么你对校园哪些地方不熟悉,哪些地方有很深的情感,校园到底与我们想象中是否一致,勾起学生对校园整体环境探究的愿望。如何画校园平面图,需要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勾勒的草图与校园的平面图肯定会存在差异,调动学生学过的比例和比例尺知识,思考讨论: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幅科学的校园平面图?于是深度探究适时进入,物体大小只能按比例缩小,形状保持不变,方位要定准,建筑物要齐全等。经过讨论,最终研究了绘图步骤:确定建筑物,得到数据,确定比例尺,画出校园平面图。怎么去测数据?面对不规整的长度怎么办?选择什么工具得到的数据较精确?这些问题都在小组内进行研讨记录,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集中去请教家长或是相关专业人士。遇到问题想办法、寻策略、不断思考完善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就是真正所需要培养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测量实践,调整数据,这是最有趣的过程,也是最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校内外的时间,充分地反复地进行测算,相互之间的合作有计划,测量有步骤、反思优化才会达到更科学。这是个不断试误的过程,也是培养人不断挑战困难,反复调整尝试的坚毅品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