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督导课超级精彩,除了是连续督导让我们连贯地看到督导的效果和咨询师面临的新问题,仍然有李松蔚老师干货满满的教导。
受督者除了应用李老师教导的方法,还举一反三地创造一些玩法,让索引病人增加掌握感,让难以融入的家庭一下子打开新局面,让每个人的困难都被看见和释放,每个人都开始角色互换,理解另一方的难处。每个人开始变化,还定立自己各自的目标。
受督者感受到家庭的活力在增加,大胆地提出中断暂停几周时间的建议。然而,受督者自身和家庭中人会感受到焦虑,怎么判断这个做法是否合适?怎么解决咨询暂停或者结束的焦虑?
李老师非常棒地回复,所有问他做得对不对的学生,他都回复对,因为这是学生的咨询,学生本人最清楚来访的情况。他维持督导老师的身份只问受督者的督导目标,而没有坐在一个高的位置去评判和判定。
更妙的是他继续问受督者既然做了这个决定,为什么要怀疑?这背后有什么担心?这就跳出问题本身而是去到更深的层面去探讨。
家人对于咨询中断的恐惧,也许来自一些关键的矛盾点未解决,而咨询师与家庭很有规律的互动,会让咨询师变成家庭的一部分,让咨询的问题变成慢性化,家庭习惯依赖咨询师。咨询的暂停会扰动这个家庭,给予强有力的刺激和干预。
这时候咨询师要坐得住,不需要马上反应,让家庭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且咨询师结束咨询的时候,要知道永远还会有问题,咨询要做的是帮家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资源,而不是帮家庭解决所有的问题。
接着李老师教了一个咨询师结束咨询前的分离工具,就是专属地图。
首先用拿一张白纸,可以是A3A4甚至更大的纸,用蓝笔在纸的中间画一个圆圈,圈的中央写“家庭”。
然后把黑色的笔交给家庭中最担心的那位,告诉他,你是家里面最重要的人,你把家里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预想防范,让他把可能的风险写出来。比如可能会复发抑郁,那就用黑笔在家庭这个圈的外部画圆圈,在圈中写“抑郁”。如果不上学,还会有以后能否获得工作和收入的风险,那就在外部画圈写“工作收入”。
写完一轮后,再拿一支红笔代表资源给IP 病人,告诉他这支笔是一只神奇的笔,让他写能够解决风险的资源,比如对付抑郁的咨源有吃药,红色笔在家庭外面画圆圈,写着“吃药”。他们能互换角色彼此理解,那就用红笔在家庭的圈中画红色圈写“角色互换”……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成秩序,让所有人聚焦点,给家庭制造链接感,不要形成有人觉得问题不大却奇怪另一人非常地焦虑的情况。用地图方式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冲突,而是共同的目标。所以要跟最担心的人和最有动力的人合作。
在中国的家庭里,通常妈妈承担最多的焦虑,如果一个人承担了焦虑的角色,通常家里会互补,另一个人会承担轻松的角色。所以当一个人觉得轻松的时候,不要以为真的轻松,很可能是另一个人承担了沉重。
最后,咨询师把这份专属的地图交给这个家庭。让家庭看到重要的不是老师,而是找到资源。
结尾,受督者对李松蔚老师大大地表白一番,李老师谦卑地多谢赞美,然后将咨询的效果和成绩归结在受督者身上,生动地言传身教了如何给来访者赋能。
写到这里,突然悟到,给来访者的专属地图也是赋能的形式之一。
李松蔚老师实在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