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晒得不够黑,很多人看到我,都以为我是文科老师,每每都弄得我哭笑不得,心里想着:“你才是文科的老师呢,你家里人都是文科老师。”
我是一名体育老师,在大家眼里我是“温文尔雅”的,像个书生。可我觉得我不是那样的,我应该是“精力旺盛、活力四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那种类型。我一直是坐不住的人,从小就坐不住,上课和写作业对我来说都是“如坐针毡”。我更喜欢到处跑,到处玩。可能是我近几年书读得多了,经历的多了,成长了,气质也改变了,他们也都被我的表象迷惑了。
启蒙
每次说到阅读,我就能想到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喜欢看动画片,但家里不买“娃娃书”。那时小书摊比较多,我总是在集会的时候偷偷地在书摊快速翻一遍想看的书,就当自己看过了。也许是我“慈祥”的父亲发现了我喜欢看书,随后就买了一本《小学生作文500篇》,兴高采烈地送给了字还认不全的我。我随手一翻,没有一张“娃娃”,心里想着:“我都不期待书里面有葫芦娃和舒克贝塔了,好歹有个娃娃吧!怎么全是字?看这个还不如让我出去玩呢!”随后我就对文字类的书籍减少了很多兴趣,更多的是想看图片类的书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初中。
中期
初中的时候,有两本名叫《老夫子》和《阿衰》的漫画书在校园很流行,兴趣驱使我就借着同学的书看了,当时看得还挺起劲,甚至都不去操场乱跑了。每每有新书,我都兴奋得不得了,恨不得一下子看完。后来,一批拿着一本本厚厚的小说的同学出现了,他们有的整本书相互传递,有的撕下来一页页互传,看得不亦乐乎。我想看的漫画书也逐渐消失了,导致我很久没有看过“课外书”,在操场“锻炼”的时间又多了。但玩伴慢慢的变少,出于好奇,我向同学借了一本厚厚的小说,也就开始了我的“文字阅读之旅”。
或许是我对文字阅读没那么反感了,也或许是作者写的很吸引人,我竟然看进去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想要看到后面的章节,甚至不想离开座位。每次看到完结,总是回味无穷,但又莫名的有点空虚。这时的我已经不害怕文字阅读了,我天真地以为:我能坐住了!这小说这么多字都能看完,还有什么是我看不完的。
在升到高中后,可能是因为练体育的缘故,我再也没有看过小说,我发现我还是坐不住。甚至屁股上也起了痘痘,好像是在告诉我坐得太久了,需要运动。所以我每次坐不住的时候都是以各种姿态让屁股凉快一些,同班同学总会用奇妙的眼神看着我,我就会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认真听课。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训练时突破自我的感觉,以及训练结束后的那种酣畅淋漓。就好比小说中主角胜利的那种感觉。
后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来到了大学,必须是体育系。虽然不是什么名校,但我们有训练,也有专业知识。我学了《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等等等等。这些知识让我知道人体的运动没那么简单,还有很多科学知识在里面,我想要全面了解,就需要读很多很多的书。我终于理解了“学海无涯”这个道理。我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关于体育的知识。
不知道从哪个学期开始,有个老师让我们每个学期读一本书,然后写总结。我当时的感觉是:我不怕读书!随后我就去图书馆找我喜欢的书。转遍整个图书馆,我发现除了体育类的书,我只对霍金的书感兴趣。随后就借了他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和《大设计》。这时我才发现,宇宙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他的猜想和实验,更符合这个世界规律。
后来,我读着读着,发现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一定能看懂了。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理解能力的问题,我就是看不懂。而且还要总结,我都没完全看懂怎么总结呀?我又反复读了好几遍,确定我就是理解不了后,就放弃了。总结还是要写的,还好是选修课,抄一抄原文,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过去了。
这个时候才发现,不是所有字都认识了就可以,还要理解不同排列组合下的意思才可以。
现在
毕业后,有幸在运城国际学校(现运城南风学校)参加工作,见识到了很多学识丰富的学者。我曾经自认为引以为傲的学识,在他们面前都是最基础的,想要追赶上他们,需要读很多很多书。幸好当时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共读,以及直言不讳的学术探讨和实践,让我成长了很多。
在此期间我读过:《教育的目的》、《0-8岁的儿童纪律教育》、《非暴力沟通》、《同一性——青少年危机》、《正面管教》、《传习录》、《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等等等等,知道了马斯洛、弗洛伊德、维果斯基、阿德勒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和观点。对我的认知升级、接人待物和教育理念都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不再是一个坐下来看书的人,他们和书籍给予了我极大的进步,让我达到了不一样的境界,让我知道了还有更高层次的境界(有兴趣可见我的另一篇《酒中自我》)。
也许我原来的样子,大家很少见到;
也许我现在的样子,是“温文尔雅”;
也许我以后的样子,是另一个样子。
感谢阅读,感谢陪伴和陪伴过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