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是不喝点脑子糊住了怎么啥都不知道!”饭桌上我们开玩笑互相调侃的,每次吃饭都要有几个比较活泼的人来调节气氛,朋友逗我说不论和谁吃饭只要菜单有的就必须来一份跟土豆有关的,无论煎焖炸炒反正必须得有,我笑着答道:“兰州娃嘛,我们吃不起鲍鱼就吃洋芋。”(解释:土豆,马铃薯)“哈哈也是,说鲍鱼比洋芋好吃是假话。一个吃形式一个吃生活!”朋友回答道,听长辈过年聊起说“我们可算地地道道的人,别人在城里长大我们家可在城中心啊!”故土是位于现在的兰州市城区中心城关区的一条巷子里,长大后也随着父母去过几次,一条很深远的巷道现在被打造成兰州市非遗的小吃美食街,巷道两面是各具特色的兰州小吃美食,“烤肉,甜胚子,灰豆子,高担酿皮子,烤肉,牛奶醪糟……等等”所以这些美味也成了我的恋乡情节。我从小自兰州市城区长大,对乡下生活一无所知,所以听到大人们讲起热炕头的故事时还是饶有兴趣凑上前去倾听。
朋友发来一个微信动态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咕噜从床上坐起来仔细看看,一座院落,树干,青砖石瓦,支离破碎的木头门框,一只土狗,周围却被废墟堆的不成样。我说“兄弟,可以录一个我们家吗!”一会他发给我一个视频,如今的热闹繁华今日也变成废墟平原,只剩下一个银色的水泥门框。今日兰州小雪,临近黄昏那会却越下越大,隔着窗我向外望去,马路上明显车流缓慢,白雪皑皑的覆盖在空调主机和窗沿上,回想着这条朋友圈勾起我的一段回忆。外婆的小平房自2018年搬迁,东西还没搬完,当天下午就被挖掘机基本推成了废墟,外公外婆常说“娃子们,平房接地气,可不得病哎!楼房太闷都没地方去!”,最终现在还是不得不搬入楼房,我们家庭聚会时常还说起曾经围着火炉烤土豆吃的岁月。我对于曾经故居的回忆大概是过年前几天的情景,四五岁时冬天井里与外公放水我是第一个跳下去的,因为平房冬天因为严寒自来水管被冻住,所以都要提前从井下的龙头打好一周的用水,每次聚会洗锅洗碗炉子上烧着开水,桶子里盛来凉水隊着,下水口在院子里大人们刚一揭开门帘伴随着白花花的水蒸气在院子里弥散。那时外婆就说我活蹦乱跳身体敏捷利索,夏天给院子里的梨树打农药,因为农药枪形似呲水枪所以唯一一颗梨树最后活生生的也被我农药过量而只剩光秃秃的树干,再就是搭梯子上房,最爱干的就是站在房顶扫树叶,站的高就看的远,然而现在这些都不复存在了。
兰州人的招待饭我个人认为最实在的第一就是“兰州糟肉”,第二就是“手抓羊肉”,第三就是“烤土豆子”,我认为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味食物,我们经常招待外地来的朋友,前两个是必点的也是基本每家餐厅都有的,第三个却变成了现在的稀罕物。有天我们在一家刚装修比较上档次的餐厅受到宴请就餐,有一道菜就是“芝士土豆”,大概是土豆掏空,基本留下外壳,然后烘烤最后里面涂上芝士酱,然而市场最不值钱的一种蔬菜在餐桌上价钱却翻了几倍,却再也吃不出曾经的味道。往日外婆听到我们要回家,起先就会洗干净七八个土豆扔进烤箱,把火生的旺旺的,烧的烤箱盖都发通红,大约一个半小时一炉具有西北特色的土豆就烤好了,外皮烤的略焦黄酥脆,还是要人多在一起吃热闹,撒上淡淡的咸盐不小心烫到嘴边抽搐一下。长大后,对这道最不起眼最廉价的食物却变成了我对故土以及家乡人民的怀念。
“亲戚们来了吗?赶紧糟肉热给,洋芋炉子里烤给了没啊!”如果在兰州生活一段时间,无论过年还是婚丧宴请特有的方言虽然外地人不是都听得懂,但唯一提现出来的就是当地人们的热情好客。兰州自己家中最具年味的便是一家人为一道菜忙乎着,就是“兰州糟肉”!那时外公外婆还住在平房,提前约好,这一天非特殊情况全家人都必需到老人的家里。我的家里这些都是外婆与父亲在做,我们叫“挑大梁”应该也是大腕的意思,据父亲的描述对这道菜在兰州这座城市是如此的出神入化。起先用豆腐乳先在一个大盆里搅拌,然后锅里卤上一大块上好的五花肉不肥不瘦,对于肉品的要求和调教也是很有讲究的要不就全是一股中草药味,八角,桂皮,肉桂,茴香,香叶,花椒,干姜……卤肉出锅然后就是最核心的一部准备切片,不薄不厚是体现出一个厨师的刀工水平,然后湛取做好的豆腐乳倒入少量的粮食酒上面撒上葱姜蒜,豆腐乳的湛取不多不少,多了太咸肉里就全是腐乳,少了不入味。兰州人把豆腐乳也叫糟豆腐,前期材料的准备也是很讲究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然后放入家里最大的铁锅里去蒸,一次七八碗。一会屋里就会飘出一股香味,孩子们凑上前去偷看,这时外婆就会制止小心锅翻了烫下的。晚饭之余就会听见房子里穿出一阵声音“哥俩好啊!八大仙啊!……”没有划拳的喝酒就不是真兄弟,所以我常常怀疑我本人是一个南方人……
过年了,亲戚们上酒上肉开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