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让曹刿驰名天下。
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曹刿被誉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名垂千古。
他担得起这个褒誉吗?其实,他的成功,不过来自于破坏规则。
曹刿,鲁国一介平民,听说齐国要来讨伐,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要进宫觐见鲁庄公。
入宫后,曹刿毫不怯场,一番高深言论,深深地折服了鲁庄公。于是,和齐国的长勺之战,他如愿以偿被鲁庄公带了去。
到了战场,鲁庄公听到齐师的鼓声,正要应和擂鼓,曹刿按住他的手:“不可。”鲁庄公问为啥呀,曹刿神秘一笑,待会儿再告诉你,鲁庄公点了点头,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感觉很厉害,那就听你的吧。
等齐人擂了三次鼓,曹刿擞擞衣领:“可以了。”
于是,鲁庄公迷糊且坚定地指挥军队进攻。战果很不错,齐师败绩。
鲁庄公很兴奋,要乘胜追击,曹刿摇了摇头,鲁庄公便很乖地停止了追赶的步伐。
曹刿从战车下来,往路上仔细看了又看,然后登上战车,一手扶着车前横木,一手在额上搭了个凉棚,眯眼远望。如此一番之后,说:“可以了。”
鲁庄公一听曹刿发话,立马追击,又成功了。
战争胜利结束,鲁庄公回归正常模式,问曹刿是如何取胜的。
曹刿不再卖关子,开始卖智慧:“战斗,靠的是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国士气低落,我军士气高涨,所以能战胜他们。追击时,恐怕齐师设有埋伏,不能急。我下车查看他们的车轮痕迹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了,所以才敢放心追赶。”
一番言论,让曹刿在鲁庄公的心中的形象,无限拔高。此后,鲁国的战事,都交由他指挥,但是,曹刿再不复长勺之战的辉煌。
曹刿的一番论战,在我们今日看来,不,就是自春秋之后,都很具参考性和启发性。
但他所在的年代是春秋时期,在当时,他的那种作战方式,不过就是破坏规则。
春秋的战争,很有规矩的,嗯,照我们今人的眼光,很像过家家。
战争前,双方互派使者,约定作战的时间地点,一般是在农闲时候,两国交界处进行。
然后,双方在约定时间,赶到约定地点,列好战阵,有时候一方看对方军队太多、军纪严明,估摸着自己可能打不过,就带着队伍回去了……去了……了……
如果都决定要打这一战,一方擂鼓,另一方擂鼓回应,然后“啊啊啊,冲啊……”、“哪哪哪,冲哪……”,开始战斗。
若一方有一两成的士兵溃散了,就举白旗投降,对方收到他们已经服气的信号,也鸣金收兵,绝不再打。
《孙子兵法》第一句话是:“兵者,诡道也。”春秋时期的战争,一点都不诡,很有君子风度。
靠破坏规则取胜,能占一时便宜。齐国吃过一次亏,就够长记性了,所以,之后的齐鲁交战,曹刿再也没能赢过。
春秋后期的战争,越来越残酷。虽说这是历史必然性,但世道变坏,是从曹刿开始的。
毛主席评论的“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就是规则破坏后,却坚守仁义,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受害者。
所以,曹刿固然头脑灵活有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道德的底线我们还是要守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