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第六篇:以“决策”支持青少儿语言艺术事业的初心
作为一名青少儿语言艺术平台的行政管理者,我的日常工作涉及大量具体事务的执行与协调:从各项物料采购、收集市场人员反馈,到协助展演物料准备、对接教研团队需求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环节,其实都离不开“决策”——虽然不是战略层面的大决定,但每一个小选择,都可能影响到孩子参与活动的体验、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甚至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用语言艺术点亮孩子自信”的初心。陈春花教授在《管理的常识》第六篇“决策”中提出的观点,让我重新认识了行政岗位中的“决策”:它不是高层管理者的专属,而是每一位执行者都应具备的理性思维与责任意识。
陈教授指出,“决策的核心是‘取舍’,而取舍的唯一标准是组织目标”。作为行政人员,我在工作中也常面临“两难”:比如展演安排时,是优先考虑场地成本,还是优先保证孩子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展演物资采购时,是选择价格更低的供应商,还是更注重物料的质量与安全性?以前我可能会凭习惯或上级指示直接执行,但现在我明白了,即使是最细微的行政决策,也应回到“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这一根本目标上来。比如在整理家长反馈时,我发现很多家长希望证书能更早发放,虽然这会增加工作量,但考虑到孩子需要,我便主动调整了采购及制作流程,提前与供应商沟通确认时间节点。这种基于目标的“取舍”,让我的日常工作更有方向感。陈教授还强调,“有效的决策必须倾听多元声音”。作为行政执行者,如教研部提出活动物料需要更贴合培训主题,我便在采购前主动与他们确认细节,避免执行偏差。这些经验让我意识到,行政不是被动执行指令,而应主动收集信息、反馈问题,成为决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陈教授关于“决策是动态过程”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行政工作往往流程固定,但也需随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例如资料归档方式,过去是纸质备份为主,但随着电子化需求的普及,我逐步推动建立电子档案系统,并在使用中不断优化分类标签,提高查找效率。这种“小步试错、持续优化”的方式,让我感受到行政决策的价值——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反复实践中逐渐完善,最终更好地支持公司业务。
读完本章,我更加明确:行政岗位的“决策”,不在于多大多响亮的决定,而在于日常工作中每一次用心的判断与选择。作为行政管理者和执行者,我将继续以服务青少年的满意为目标,在琐碎中保持清醒,在执行中注入思考,用扎实、细致的决策支持青少儿语言艺术事业的每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