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通常都会被贴上“曲高和寡”“无病呻吟”“心灵鸡汤”等带有鲜明刻板印象的标签。
事实上,文艺片所能展现的丰富意蕴和所能关照的现实情绪一点儿都不比带有文艺属性的商业片少。
生活流的文艺片正是文艺片对所有刻板印象和标签的反抗,接地气的同时还能从生活的本质出发去叩问心灵之路的归途。
而如果能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提炼出让一部分人可以深切共情的情感内容和情绪价值,在通过生活中自然流淌的诙谐幽默去稀释文艺的严肃性,这样的影片应该可以收获更多人的喜爱与关注吧。
今天要谈的这部生活流喜剧文艺片就是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拿下了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的《走走停停》。
1
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十年“北漂”经历的落魄编剧吴迪回到家乡小城,机缘巧合遇到在电视台工作的老同学冯柳柳,并在她的鼓励下决定自己拍电影的故事。
没错,这又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可如果再加上冯柳柳给吴迪拍摄纪录片这一元电影的要素,那这部电影就变成了戏中戏中戏的双重套层结构。
当然,影片的叙事没有在套层结构的互文性上加重笔墨,而是融入到生活流的创作宗旨上。
吴迪拍摄的电影《似是故人来》关注的是他母亲那一代人情感的悸动和对自由的向往,使用的也是小津安二郎黑白画面、固定镜头、低机位仰拍的古早拍摄风格。
吴迪的母亲江美玲曾是艺术团的舞蹈演员,只是艺术团解散以后,她没有选择报考北京舞蹈学院。
在接受冯柳柳的采访时(应该说在摄像机拿起之前只是闲聊),她说:“人总会下意识地选择更容易走的那条道,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
遗憾是生活的常态,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这是吴迪母亲的人生洞见,也是她默默鼓励和帮助吴迪重启人生的底层逻辑。
影片中的吴迪母亲贡献了许多人生金句,“成功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也不见得是屎,混得好混得差就是别人嘴上说说,你自己晓得你是什么人就行了。”
成功与失败的定义从来不是别人给出的,更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清楚自己的方向,那就足够了。
“有时候,就是这一步,走出来,就不一样了。”看到难得一见的自然风光,吴迪母亲心生愉悦,却也没有忘记潜移默化地鼓励和支持儿子的梦想。
“人到了我这个年纪,自然就会演戏了。”影片最后的小彩蛋里,吴迪的妹妹把《似是故人来》送到了电影节上参赛,吴迪母亲凭借着真实自然的表演拿到了最佳新人演员奖。
可她也在没有表演完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突然离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荣获了最佳新人演员奖,对美好的向往与追寻没有因为生命结束而停止,新的开始从影像定格的那些珍贵瞬间里迈出了无悔的第一步。
而代替吴迪母亲完成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的人是总在家里扮演一家之主,却总是被忽视和反抗的父亲吴明发。
典型的“中国式”父亲,恨铁不成钢,却从来没有真正放手不管。
一辈子从来没有求人办事的老吴为了给吴迪安排工作可以说是放下了身段,尽心尽力。吴迪最终放弃了这份枯燥的工作,气得他想要掀桌子,却无功而返,只能半夜跟老伴发发牢骚。
在片尾第一个小彩蛋里,老吴面对冯柳柳的镜头谈起了吴迪小时候热衷写作的往事。其实,老吴也喜欢写作,工作之后却只能在各种报告里奋笔疾书。
在老吴心里还是很认可儿子的写作奇思和理想的,只是他要摆出一家之主的样子,完成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正如他所说:“很多人都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类人,生活就是那样,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糕。”
老一辈人的生活哲学,遗憾也是一种美。
2
在大城市混不下去的吴迪回到家乡小城,嘴上说着自己只是在Gap中,只是回来调整休息一下,实际上感情事业双双受挫,走投无路才回来的。
在偶遇了老同学冯柳柳以后,他更是开启了“装”,纪录片镜头下的他俨然一副怀才不遇、大器晚成的面貌。
中学时获得的奖杯都要拿出来撑场面,向母亲借钱,再把借来的钱给母亲,美其名曰贴补家用,实际上自己偷偷留下了几百块。
吴迪决定自己拍电影是因为冯柳柳的一句话:“男人过了四十混不出来,就再也混不出来了。”
从这可以看出,吴迪并不是完全意义上躺平了,而是怀揣理想,却无处安放。
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留不住这么多漂泊无依、没有根基的梦想,小城市也许没有这么多的机遇,但却可以让梦想近地飞行,哪怕飞得慢一点,稳一点。
母亲离世以后,他在母亲经常忙碌着的厨房里,在她经常坐着的超市按摩椅上,在自己还没剪辑完的电影里,回想着母亲对他的爱与慰藉,心中有不能尽孝的遗憾,也有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就像母亲平静地接受充满遗憾的一生那样。
在父母去世以后,吴迪接过了妹妹开出租车的工作。
在听到有人问“走吗”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回答:“要走,要走。”
虽然,这是他本职工作的惯性思维,但如此果断干脆、目标清晰,可见吴迪在经历了家庭变故和理想重启之后,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刚从北京回到老家的失败的北漂,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有志中年。
当胡歌饰演的吴迪在电脑上敲下“《走走停停》第一幕第一场”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不虚此行》里的闻善,也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找回了最初的编剧梦想。
生活是脚下的油门与刹车,梦想是逃离大城市却从来未停止的感悟生活的真诚的心,无论梦想能否实现,无论生活怎样艰辛,走下去就是意义。
冯柳柳是一个从小品学兼优长大后却从未走出小城市的单亲妈妈,她清楚自己想要拍摄怎样的纪录片,清楚想要聚焦什么样的人物,想要挖掘出人物最真实的那一面。
所以,她用激将法鼓励吴迪去拍电影。虽然,她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总会被“镜头效应”所反噬,总无法捕捉到最真实的吴迪,但从吴迪母亲那里了解到了一个更接近于真实的吴迪,也在吴迪拍摄电影的过程中看到一个专注、认真、不同于往日模样的吴迪。
尽管他们对真实的理解有所偏差,眼界和想法也有很大不同,可内心还是对彼此有一种不必言说的微妙情愫。
只可惜,受到吴迪母亲的突然离世和纪录片被领导恶意剪辑的影响,他们终究没有更进一步发展。
带着愧疚和不甘,冯柳柳决定去北京打拼。
她这个年纪还带着孩子,也许怎么看都不适合从零开始做个北漂,可她在内心应该认可了吴迪说的话,也明白了吴迪母亲对吴迪的用心良苦。
即便三年以后,冯柳柳再婚以后带着孩子和丈夫回到小城,她们的车与吴迪的车并行。
他们都假装没有看见对方,实则是在对方没有看向自己的时候偷偷看着对方。
路上遇到了堵车,他们就这样走走停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直到冯柳柳一家的车变道走到了吴迪车的前面,他们才结束这样有意不去打扰的默契。
3
人生就如早高峰的大堵车,即便你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但也免不了要走走停停。
身边的车也许可以与我们同行一段,但一个路口或是一个没有跟上的空挡,他们就可能变道去向其它地方了。
也会有与我们对向而行的车,或许是从更大的大城市或者更小的城市下定决心而来的追梦人。
红灯亮起,我们就停下,绿灯亮起,我们就继续前进。
走走停停,走累了,走得迷茫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下,休息够了,找回了前进的方向和远处的目的地哦,那就继续走下去。
所有的走走停停都有其应有的意义,是金子还是屎也不是别人嘴下的谈资,自己清楚的、笃定的、为之可以倾尽所有的,才是真正的有意义、有价值的。
愿我们此生都可以不虚此行,走走停停,习惯这种不用向他人证明,只需自己去丈量的旅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动力与温暖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