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白话翻译:
日暮,我爬上东皋山举目四望,徘徊无所依靠。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远山披着夕阳的余晖,越发萧瑟。
放牧的人赶着牛儿回家了,打猎的人带着野兔子也回家了。
我环顾四周,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只好缅怀一下古时候的那些隐士吧。
诗歌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要理解它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得先来了解诗人。
诗人王绩不太出名,这样来介绍他恐怕会好一点:他是隋朝大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云中子”)的弟弟,初唐天才王勃的叔公(王勃是王通的亲孙子)。
诗、诗人和酒关系密切。要说最好酒的诗人,不是诗仙李白,而是本诗作者王绩。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11岁的他游历京都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
大业年间,王绩应孝悌廉洁举,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王绩不喜欢在朝廷做官,请求担任六合县县丞,因为嗜好饮酒而不管公务,加之天下也动乱,因此被弹劾,于是就解官去职。
瞧瞧,对于王绩来说,喝酒才是主职,而做官才是副业。
武德初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弟弟王静问王绩:“待诏快乐否?”王绩回答说:“良酒三升使人留恋。”侍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
好吧,每天供给三生酒,他就乐意去做这个官,上司听到这情况,给他加量到一斗。你赢了!
贞观初年,以病罢官。王绩再次被朝廷征召为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吏部认为这不合品级不同意,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终按照王绩的请求任命了他。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还一直给王绩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王绩说:“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去了。
本来不是玩音乐的,但是听说太乐署里有个叫焦革的家伙酒酿得好喝,死皮赖脸地要去做个乐官,搞得组织部只好同意。
他隐居家乡后,遵循焦革家酿酒法为经典,又采用杜康、仪狄以后善于酿酒的方法编为酒谱。
王绩嗜酒如命,酒量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能看出是真爱。
了解了诗人之后,再回头来品这首《野望》,就会容易得多了。
一个为了喝酒去做官的人,有美酒就做官,没有就辞官。所以王绩一生多次出仕做官,多次辞官归隐。
要认真说,这跟酒的关系应该不是最大的,和本人的性格特点还有隋唐之际政治的动荡有着更大的关系。
《野望》就是作者王绩归隐的时候写的。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薄”:接近、靠近。“徙倚”:徘徊。化用曹操《短歌行》里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他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了远处的静态的景物,里面有色彩和光影的搭配。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了近处动态的景物。他人有家回,我独无枝依,对比出了诗人的孤寂。
前面两句写景,采用了远近、动静、光和色的搭配,艺术手法值得学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薇”:是野菜。隐士往往采摘野菜为食,所以“采薇”来代表隐士和隐居生活。
读到最后一句诗歌才能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我是到此隐居,但是百无聊赖无所依靠,周围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我环视四周却没有认识的人,只好怀念古时候我的偶像隐士,比如:伯夷、叔齐、陶渊明。
这或许是因为我初来乍到,还是因为我本身就不属于这里呢?
诗人最终感到:原来自己才是那个误入桃花林的人,自己在周围安静祥和的景象之中显得格格不入,仿佛是多余的。
所以,诗人王绩的这次归隐,隐的不是陶渊明那种“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安然自得,而隐的是“相顾无相识”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