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手里有不错的资源,可是一到谈判桌上,就像没了底气。对方说什么,只能跟着应和。最后糊里糊涂就答应了不太合理的条件。实际上,这不是你口才不好,也不是对方太强势。问题可能在于你没明白“势”。
不少人认为,谈判就是靠嘴皮子争个输赢。实际上不是这样。真正会谈判的人,上场前先做的不是想怎么压价、怎么反驳,而是把自己的“势”做足。好比做生意,你得先让自己看起来“够强”,才有底气谈条件。这里说的“强”,不是指公司规模或者资金多少,而是你能调动的能量、能展现的优势。怎么把这股“势”做起来呢?有三个办法。今天重点说前两个。
先说说“取势”。这个词听着有点难懂,其实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已有的优势用到最好。好比你家里有米,饿了的时候先吃家里的,最直接也最快。用到谈判里,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在谈判桌上有底气。
李力刚老师常说,谈判的第一步永远是取势。因为只有先站稳脚跟,才能谈别的。很多企业失败,就是因为忘了自己仓库里有好东西。
回想当年某手机刚出现的时候,他们没去跟当时的手机品牌老大拼价格,而是发挥自己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优势。设计团队把从电脑上积累的经验,直接用到手机上,创造了触屏革命。结果怎么样?新手机一出来,对手就不行了。谈判的时候,他们能主导供应链和运营商合作,靠的就是这股“我绝对强”的气势。
“取势”不是把所有优势都一下子扔出来,而是挑对方最在意的。比如你是做农产品的小企业,想和大型超市谈合作。你说自己有十几种产品,对方可能没感觉。但你说“我们的蔬菜都是有机种植,检测报告齐全,能满足你们高端线的需求”,这就说到了对方的需求点。
因为超市的高端线缺靠谱的有机货源,你的这个优势正好能补上。谈判的天平自然就向你这边倾斜了。所以“取势”的关键,是找到自己和对方需求的交叉点,把那个点的优势放大。所以你有技术,就展示技术,好比某为有大量5G专利。有品牌,就亮出品牌。别让好东西被埋没。
再说 “借势”。要是自己的优势不够用,或者对方根本不感兴趣,怎么办?那就得借别人的力量。好比家里的米吃完了,去邻居家借点,先解决眼前的问题。这在谈判里很常见。尤其是中小企业,自己的牌子不够响、资源不够多。学会“借势”,能少走很多弯路。
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东和某讯的合作。早年某东在电商领域想快速发展,但流量一直是弱点。而某讯手里有某信、某Q这样的超级流量入口,用户数量多到惊人。后来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某东借助某信的入口给自己引流。某信用户点开钱包,就能直接进入合作方商城。这一下子就让某东的用户量和订单量涨了很多。
在那之后,某东和其他品牌谈合作,底气就足多了。“我们能触达某信的十亿用户”,这句话比说自己有多少仓库、多少物流车管用多了。这就是借势的效果,把别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谈判筹码。
借势不是随便找个合作方就行,得找能和自己互补的。好比你开了家小众设计师品牌的服装店,自己名气不大。但你要是能和知名的时尚博主合作,让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推荐你的衣服。那你再和商场谈入驻时,就能说“我们的款式被XX博主推荐过,粉丝反馈特别好”。商场自然更愿意给你好位置、好政策。
所以借势的核心,是找到能帮你“补短板”的“巨人肩膀”。站上去,你自然就变高了。
李力刚老师常说,谈判先谋势。谋势的关键是把自己能调动的能量最大化。取势是用自己的,借势是用别人的。两者结合,才能让自己在谈判中更有分量。
以上就是“取、借、造”中的取势和借势,下次我们再说“造势”。总结一下,谈判不是靠硬拼,而是靠“谋势”。先把自己的优势用起来,这是取势。再把能借的力借过来,这是借势。把“取、借、造”这三点做好了,你在谈判桌上的底气自然就足了。不用费太多口舌,对方也会认可你的价值。记住,谈判的核心不是争输赢,而是让自己“够强”,强到对方不得不认真对待你。
<免责声明>
文中提及所有案例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针对任何具体企业或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