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一一梁思成》
提到梁思成,大家能想到的大多是他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其实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成就远比他的爱情故事要精彩得多。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也是建筑师,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下面让我们走进梁思成,探寻一下他背后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吧。
水下薅康有为的胡子
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梁启超很喜欢他,取名“梁思成”希望他能多思考并且事业有成。
梁思成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博览群书,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的观点。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经常来梁家跟梁启超讨论时事,偶尔因为政见不同,情绪上来难免辩驳的声音大了些。但对于还未成年的梁思成来说,这就是个坏人,每次来家里都跟父亲吵架。所以这事就悄悄的记下了。
梁家的孩子从小都学游泳,教游泳的老师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所以梁思成从小水性极好。由于打心眼里认为这个人欺负父亲,所以梁思成偷偷在脑袋里想法子想整整康有为。两家人经常一起出游,有一次一起到海边玩的时候,梁思成便来了主意。趁着大家伙儿都在海里放松的时间,偷偷潜到水下游到康有为旁边去薅他的胡子。
事后父亲和周围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坦白说出了这个原因。
后来这事常常被人拿出来谈笑,讲梁思成在七八岁的时候就懂得“表达政见”了。虽说是个乌龙,但是也体现出梁思成的聪明和有主见。
参加运动被拘留
1915年,年仅14岁的梁思成考上清华预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十分关心政治,是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等社团的顶梁柱。
因为从小听父亲讲政治,耳濡目染,还没成年的梁思成就对政治时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且经常讲的让大人都无法反驳。
五四运动中,梁思成和同学们一起为组织的活动做宣传,结果被当作积极分子抓了。其实也就是军阀政府杀鸡给猴看。面对真刀真枪的守卫军,年仅14岁的梁思成一点都不害怕,还安慰着一同被抓的同学们。
梁思成始终坚信大家的做法没有错。他沉着冷静不慌不忙的跟军阀政府领导据理力争,充分发挥了他的思辩能力,最后迫使军阀政府当众道歉,并且和同学们一起在军队的护送下凯旋而归。从此他就有了个新的称号“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初遇林徽因爱屋及乌
22岁梁思成即将从清华毕业,也就在这一年中,发生了两件关乎梁思成未来的大事。一件是遇到了可以相伴一生的爱人,另一件是找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梁思成和弟弟骑摩托车出车祸,左腿骨折留下后遗症。于是梁思成立志做军人报国的的理想泡汤了。受伤期间林徽因经常去看梁思成并照顾他,一来二去的两人的感情也逐渐升温。
谈到专业方向时,林徽因说自己以后打算学习建筑学。梁思成听到后惊讶极了。那是他第一次听说建筑,他怎么也没办法想象把瘦弱的林徽因跟盖房子联系到一起。
她告诉梁思成,建筑是一门艺术,和盖房子不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诗“。林徽因对建筑的侃侃而谈,让梁思成赞叹不已。内心思绪万千,想到自己又很擅长绘画,于是也决定学习建筑学。
梁思成和林徽因怀揣着共同的梦想,一起去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
虽然偶有争吵但两人在学术上又实在默契。林徽因灵感多,但画设计图总是半途而废,每每有个雏形就画不下去了,梁思成总能捡起她的稿纸继续画下去,而且还是林徽因想要的。
1928年两人在温哥华结婚,蜜月旅行就是参观各种建筑物。他们发现许多国外的古建筑都被保存的很好,而我们祖国的古建筑在无数次改朝换代后已经饱经风霜,满目疮痍。于是两人下定决心回国。
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
1928年两人蜜月旅行后到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系,梁思成担任系主任,从教材编写到招讲课的讲师,再到讲授课程都亲力亲为。遗憾的是东北大学后来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毁,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系仅存三年就消失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思成预见建筑对我国的重要性,于是准备培养新的建筑人才。当时还在李庄的梁思成写信给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梁思成提出当时大学建筑学专业有些少,战争过后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建筑人才,建议在清华大学开设建筑系。梅贻珂对他的提议非常认同,隔年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创立建筑系。
新学期开始之际,梁思成匆匆赶往美国。他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去美国考察战后的建筑教育。回国将“体形环境”的教育理念引入国内。他认为,建筑教育不单是要培养设计单体建筑的设计师,还要造就广义的城市规划人才。
于是他在1949年建国前夜将清华建筑系改名为营建学系,将学生分为建筑系与市镇计划两部分,并且将城市设计教学首次引入中国,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专业的雏形了。
梁思成创立建筑系,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新中国建筑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野外寻访古建筑
梁思成说:“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自己的建筑史。”但中国建筑保存下来的少,留存下来的建筑参考文献极少。为了研究发现古建筑,只能去野外探寻。
梁思成一行人,自带行李铺盖卷,背着测量仪器在中国各个角落考察古建筑。1933年他们找到了应县木塔。初见,梁思成被它的壮观惊呆了,当时梁思成脊柱不好,却硬生生抓着塔上锈迹斑斑的铁索,悬空着两条腿向上攀爬。
木塔年代久远又年久失修,危险重重,梁思成竟然在这种情况下爬到塔尖。塔下的人看得胆战心惊。梁思成正在塔尖丈量拍照的时候,黑云压头,突然一个惊雷在耳边响起。梁思成差一点就松开了握着铁链的手。如果从60米高的塔尖跌下来,人就没命了。
1937年梁思成一行人在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 ,但却一直无法确定这座寺是哪个朝代建的?最后,林徽因看到梁下刻有一行字“女弟子宁公遇”。宁公遇是出资建殿的施主,而受她好处的功德主是唐朝的两位宦官。这才确定了佛光寺是唐朝的建筑。
佛光寺的发现,推翻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从此这座被遗忘了千年的罕世瑰宝震惊了世界,佛光寺也被称为“中国古建第一瑰宝”。
经过大量的野外考察,研究,梁思成写下了第一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外文中国建筑史一一《图像中国建筑史》。向国外学术界展示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
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参与设计国徽和纪念碑
1949年10月1日梁思成受邀去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当时苏联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了应对北京城进行改造,周恩来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梁思成。梁思成和刚回国的建筑师陈占祥一起做了城市改造方案。即著名的“梁陈方案”。方案里在北京城设三个城区,既保留了古城文化中心,又添加了现代都市风采。可惜的是这个方案当时没有被采用。
1950年梁思成领导的清华营建系国徽设计小组,参与了新中国国徽的设计。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又改进了国徽上的稻穗,设计出了庄严雄伟的国徽。
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1949年9月30日,决定在北京建一块纪念碑。当时,梁思成是纪念碑总体设计的实际负责人。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为了纪念碑的设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梁先生体弱多病,工作中经常旧病复发,出入于工作地和医院之间,但他始终坚持工作。每次关键时刻总是竭尽全力,使设计一次次提到新的水平。
1952年春拟出了以碑文为主题、以浮雕为衬托的综合方案,并绘制了基础设计图,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
遗憾的是,林徽因直到病危,也没有看到纪念碑的建成。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告别了他热爱一生的建筑事业。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创立了给梁思成命名的中国建筑设计国家奖,即“”梁思成建筑奖”。设立专项基金,以表彰和奖励在建筑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这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奖。
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学界的代表,他将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了建筑上。
无论疾病,还是生活困难,都不曾减弱他对建筑的热情。他是献身科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