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1、2句,绛云楼凋敝而空虚,黄氏与河东君相依而独居;3、4句,风雅的人每每以青鸟为信使,怯弱的女子以紫鸾车代步。5、6句,作新的《折杨柳》还能立马草就,旧的事情慢慢因为隐居而渐渐忘却。7、8句,记室里的马融还在谈论《汉书》,老尚书在江南沦落了呀?
细绎诗意,是吴梅村相牧斋夫妇致意,他们为了让黄氏忘记旧事,颇费苦心,索居、写曲、论诗书,完全以一个正常人的态度对待黄氏,并且调侃牧斋沦落为一个塾师,也只有梅村这样的老友敢做如是之语。而陈先生调侃牧斋艳福,亦是佩服其夫妇之苦心也。然而,牧斋之苦心,尚不止如此,更有苦心之掩盖也。
牧斋两篇为黄皆令之序言,是先生引用之资料:《女士黄皆令集序》略云:皆令本儒家女,从其兄象三受书。归于杨郞世功。歌诗画扇流传人间。晨夕稍给,则相与帘阁梯几,掸仄韵,征僻事,用相娱乐而已。有集若干卷,姚叟叔祥叙而传之。皆令又属杨郞过虞山,传内言,以请序于余。余尝与河东君评近日闺秀之诗。余曰:“草衣之诗近于侠。”河东君曰:“皆令之诗近于僧”。夫侠与僧,非女子本色也。此两言者,世所未喻也。皆令之诗曰:“或时卖歌诗,或时卖山水。犹自高其风,如昔鬻草履。”又曰:“灯明惟我影,林寒鸟稀鸣。窗中人息机,风雪初有声。”再三讽咏,凄然诎然,如霜林之落叶,如午夜之清梵,岂非白莲南岳之遗响乎?河东君言僧者,信矣。由是而观,草衣之诗可知已矣。叔祥之序苍粹古今淑媛,以媲皆令,累累数千言。譬之貎美人者,不论其神情风气,而必曰如王嫱,如西施,如飞燕合德。此以修美人之图谱则可矣,欲以传神写照,能无见笑于周昉乎?癸未九月虞山牧斋老人为其序。
《 赠黄皆令序》略云:绛云楼新成,吾家河东邀皆令至止。砚匣笔床,清琴柔翰,挹西山之翠微,坐东山之画障。丹铅粉绘,篇什流传,中吴闺闼,侈为盛事。今年冬,余游湖上,皆令侨寓秦楼,其穷日甚,湖上之人莫或过而问焉。沧海横流,劫灰荡埽,绛云图书万轴一夕煨烬。河东湖上诗“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皆令苦相吟赏。今日西湖追忆此语,岂非穷尘往劫。河东患难洗心,忏除月露,香灯禅版,净侣萧然。皆令盍贵隐乎?当属赋诗以招之。
先生笺释此两则资料,大见先生考证之功底也,录先生笺释,再作一分析:寅恪案:皆令与河东君虽皆著籍嘉兴,然其相识始于何年今不易考。观《初学集一七移居诗集》牧斋与姚叔祥共论近代词人七绝十六首中,其第一一首云:“不服丈夫胜妇人,昭容一语是天真。(原注:“吕和叔《上官昭容书楼歌》云: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王微杨宛为词客,肯与钟谭作后尘。”其第一二首云:“草衣家住断桥东(原注:“王微自称草衣道人。”),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陵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原注前已引,茲从略。)”则牧斋于崇祯十二年庚辰秋间作十六绝句,止言王杨柳三人而不及媛介,可知牧斋尚未见媛介之诗,亦不识其人。据《初学集二〇下 东山诗集 灯下看内人插甁花,戏题四绝句》其一云:“水仙秋菊并幽姿,插向磁甁三两枝。低亚小窗灯影畔,玉人病起薄寒时。”此四绝句后第二题即《绛云楼上梁,以诗代文八首》。牧斋《黄皆令集序》作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正河东君病起之时,其《赠黄皆令序》云“绛云楼新成,吾家河东邀皆令至止”,则皆令之游虞山、居绛云楼当在崇祯十六年冬或稍后,亦恐是第一次至牧斋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