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1“活出生命存在感”
摘录:
1、探究话语所指,可以感知:官方话语既是一种表彰,也是一种号召;学者话语既是一种溯源,也是一种理想;教师话语既表达一种无赖,也饱含一种期待。
2、教研活动,有“活动”缺“教研”;教学交流有“形式”缺“内容”。阅读不专业,有价值的书读不懂,读懂的书没价值。写作不专业,大多数写作泛泛而谈、老生常谈,流于肤浅零散的感受。
思考:
郝晓东老师深刻犀利的倒出了我们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和现象。其实大家都是明眼人都看得见,但就是未曾有人站出来说。这就相当于明明知道自己已深患劳疾还不肯医治,倘若一直等着自愈唯恐难以愈合。每个教育者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考虑的教育点事不相同的,同时对于教育的职责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教育中动不动就是教育大家,仿佛这些大家已是随处可闻,但是他们所持的理论和教条缺失如此的相似。这难道不是同一种的理论的搬运工吗,我一直认为没有从一线走线专家的专家不是好专家。就像我们国内外的教育一样,前几年很多人崇尚所谓的西式教学,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人家用起来也许是好的,但是放在我们的这些孩子身上或许也是另一番风景。这就好比我们的那些专家们,总是大谈教条主义,但是能真正实践与一线的却少之又少。或许理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些真的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大师们不也常常说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吗,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追寻这种理论原则。
郝晓东老师说破解教师“工具化”要做到三点,对于这三点金科玉律我也是赞同的,为此结合自己我归结于三句话:
一种观点确定一种人生。好老师谈到说教师的职业信仰问题,这不仅让我想起来李镇西老师的三种教师类型,怎样的教师信仰确定着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昭示着对教育的理解和付出。而我的教师信仰是事业型的。我逢人就说我觉得自己除了做教师我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我一直在民办教育中穿梭,很多人也问我,你就不怕哪一天被淘汰吗。其实就这个问题我倒还未曾认真思考过。我只是觉得如果能被淘汰做教师,那只能说明我真的不会教或者我真的不适合做教师,就像李镇西老师对他学生说的一样,无论做哪一个行业都要努力成为里面最优秀的一个,我且不说做到最优秀,但怎么也不至于成为最差的哪一个吧。所以我一直在坚持学习,坚持提升自己,希望用自己的教育信仰去影响着每一个孩子成长。
一种选择塑造一个目标。作为教师就是教书育人,教什么书,育怎样的人。这是我们在步入讲堂要思考的问题,自己所教的孩子你要如何塑造是要事先做好规划的。因为教育不是做产品。更不是生产,而是塑造,塑造独立的人格,塑造对社会有益的人。所以一种教育选择决定着今后的教育目标,而且这种目标是不允许半途而废的。就算没有成功,那也要想最好的方向引导。这是我们的一种教育责任。
一种职业,一份承担。好老师说的是“重新理解人生”这好像就回到了我从哪来,到哪去的哲学问题。但确实这是一种职业的自我唤醒,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这是好老师提出的疑问,我想答案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活着的意义。无论结果如何我只向着目标勇往直前的前进。这就是所说的,莫问收获,只闻耕耘。也是我理解的,一种职业,一份承担,一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