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12步玩转股权激励》。这本书的作者是上海澜亭(杭州)律师事务所鲍乐东主任。鲍乐东,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硕,现任上海澜亭(杭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台州市仲裁员等。曾就职于宝洁、柯达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目前专注于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包括公司法、股权架构与股权激励等民商事、经济法领域。
本书讲解了鲍乐东主任首创的股权激励“12定”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定目的、定对象、定进入、定模式、定来源、定载体、定数量、定价格、定时间、定考核、定调整、定退出。本期为大家分享书中的部分激励思路和策略
确定激励对象范围的思路
澜亭股权研究院为确定激励对象提供了一个设计模型作为借鉴。该模型采纳了一种“纵横结合”的策略:在内部层面(纵向),建议扩大股权激励的覆盖群体,旨在焕发内部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对外部而言(横向),提倡企业应优化并整合其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借力合作伙伴加速在特定市场的扎根过程,并稳步构建难以动摇的市场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T型”框架虽为参考框架之一,却非局限于此。各企业应依据自身独特情境进行灵活调整与创新,但务必坚守一个核心原则——围绕企业自身为中心,促进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合作,催生一个正能量循环的生态体系。
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激励对象的策略
初创期的激励对象范围:在企业初创阶段,激励焦点的划定往往较为紧凑,鉴于此时期企业规模较小,对各类资源的渴求甚殷。在此背景下,初创企业倾向于将研发部门的核心成员设为激励计划的核心受众,力求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激发创新潜力。
成长期的激励对象范围:进入成长发展阶段后,激励的辐射面随之拓宽,不仅覆盖原有的研发团队,还应延伸至管理层、运营部门及销售力量。随着企业条件的改善,激励边界可进一步外扩,涵括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及重要业务伙伴,以此强化整个价值链的协同效应。
成熟期的激励对象范围:而步入成熟稳定期的企业,由于具备较强的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管理精细化成为新的追求目标。此时,企业会加大对管理层和研发团队激励力度的投入,确保企业的运营管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持续巩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