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相对现代文来说,文言文言简义丰,但也比较难懂,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首次接触文言文,如果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甚至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如何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培养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
黄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紧紧围绕课文的“读好课文力求背诵”、“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对比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这三个教学目标设计了“谈话导入、熟读课文、读懂人物、理解文意、拓展延伸”五个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读出层次、归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根据学情突破难点、绘声绘色讲述故事、对比阅读感悟不同等手段,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
但是,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我以为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调整或改进:
一、充分利用老师的范读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执教文言文,老师自身要有非常深厚的朗诵功底,能够真正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很多老师在执教文言文的时候,都会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学生与老师的朗读,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然后让学生划出节奏,再根据节奏读出韵味。但这样的处理常常让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们虽然能划出节奏,按老师的要求读出老师以为的韵味,但实际上这样的韵味只有其形,并无其神。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呢?老师们不妨这样处理: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如果有学生能读准停顿,就顺势利导,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原因,如果没有学生能读准停顿,老师可以先示范读出停顿,再引导学生探讨这样停顿的依据,待学生明白停顿应基于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再让他们划出节奏,这时候划出的节奏是建立在对课文的大致理解之上,既能为后面的理解课文做铺垫,也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准确地读出节奏。这时候老师的范读,就为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和粗略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紧接着,老师再次范读,与前一次不同的是,老师更要放慢语速、拉长声音,还可以配以手势甚至摇头晃脑的动作进行范读,力求充分读出文言文的意味,再让学生对比他们自己的朗读,说说老师朗读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再比照着老师的样子反复练习,争取读出韵味,在大家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名两三个学生展示,师生围绕“读出韵味”进行点评,帮助大家尽可能地读出韵味。这个时候的范读,如果老师的功底厚,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模仿的心理,多次练习之后,大部分都能读出一些味道来了,相信他们也能初步感受到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并感觉到文言文有意思,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提供比较有利的帮助。
二、借助表演,突破朗读的难点
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在“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上有些卡壳,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它可没少花功夫,但似乎收效不是特别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以为原因有两个,一是黄老师并没有找到学生读不好这个句子的原因,二是黄老师给出的方法略显生硬。我以为,学生之所以读不好这一句,是因为这个句子虽然只有七个字,却包含了司马光的两个动作和司马光这两个动作直接带来的结果,意义特别丰蕴而画面又特别生动。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单音节词的朗读非常不习惯,因此难免会出现朗读上的困难。而黄老师给出的方法是根据划出的节奏练习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老师领读,这样不能直指问题的朗读方式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使反复练习还是读不好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那么,怎么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以为让学生表演这一句是一个好办法。当发现大家普遍读不好这个句子时,老师不妨拎出这个句子,请一个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由于这个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个句子的理解是不会存在大的障碍的,因此表演的同学一定能演出搬起石头和砸破水瓮的动作,与此同时,老师如果能根据表演的动作念出这个句子,或者与表演的同学合作边读边演,相信大家就能建立起语言与场景、动作的关系,从而读好这个句子了。这样一来,不仅能读出画面感,而且又在无形中加深了对“文言文言简义丰”这个特点的体会。
三、引导发挥想象,扩充故事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把文言文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一方面感悟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另一方面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提升自己讲故事的能力。
黄萍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讲好这个故事,不仅提出了“绘声绘色”的要求,同时给予了学生“梯子”:提示学生可以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进行讲述,还引导学生揣摩了一把司马光的心理。孩子们先是自己练习,然后跟同桌分享,最后老师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但是,从最后孩子们的展示来看,我以为都没能达到“绘声绘色”这一要求。
关于这一点,我建议老师将课文插图运用起来,带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按“跌没前——跌没时——被救后”这样的时间线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中没有的情景补充完整。
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司马光和小伙伴们游戏的场景。老师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天,司马光和他的小伙伴们来到一个庭院,玩起了游戏,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呢?他们是怎么玩的?这个跌没的小朋友为什么会跌到水瓮里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小伙伴跌没以后的情景,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然后采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也可以运用省略或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补充说话:看到小伙伴跌入水瓮,大家都急坏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听着小伙伴在水瓮里扑腾的声音,司马光也急坏了,但是他……,只见他围着水瓮转了一圈,然后不慌不忙地……这样一来,其他小伙伴与司马光的表现通过学生的想象就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仅做到了“绘声绘色”,而且通过对比,司马光的形象也丰满起来了。
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小伙伴被救后的情形:瓮破了,水流出来,那个小伙伴从水瓮中爬出来,会说什么、做什么?他会对司马光说什么?旁边的小伙伴又会说什么?如果小伙伴的爸爸妈妈听说以后过来了又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呢?几个问题一问,学生的想象就有了方向,顺着这样的方向,他们讲的这个故事就能生动起来。
按照这样的时间线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以后,再让他们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跟同桌互相讲述或者互相补充,这个故事的讲述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翻译上,就能扩展开去,让故事的内容丰富起来,真正做到“绘声绘色”。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引入文言文的学习,这比以前五年级才开始接触文言文,足足提前了两年,这一改变对刚刚解决识字问题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材编写者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作为文言文入门阶段的课文,他们选择了《司马光》一文,一是因为这个故事孩子们都非常熟悉,学习起来有亲切感,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因为这篇文言文非常短小,全文共三十个字,真正的言简义丰,学习起来不会有难度,同时能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文言文的特点。但是,要达到带领学生入门的目的,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言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文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