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阅读了本书第五章内容——心理账户的偏见。
“心理账户”这一概念由理查德.塞勒率先提出,它的基本原理是,个人生活中各种财务行为的运作,其实和组织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的经营运转差不多,也会将自己的资金分门别类并设置预算。
如果我们在某类账目上花光了所有的钱,感觉就不会好,因为我们没法把空缺补上(即使能补上,感觉也不好)。
另一方面,如果某个账目的资金还有所结余,花掉它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解释了为什么当人们去电影院时发现丢失了花10元钱提前买好的票后,往往不愿意再花10元钱买张票进场;但如果没有提前买票,只是到电影院门口发现钱包里丢了10元钱现金,一般都会花10钱买票入场。以及平时的工资收入使用严谨认真、但年终奖发下来后往往花钱大方等现象。
其实,不管是哪一个账目里的钱——娱乐休闲还是生活必须,其实本质上都是出自“我们的钱”这个池子里。但是,人的不理性行为还是习惯于把资金进行分类,而这种分类也决定了人们对每一笔钱的看法,继而决定了人们对每一笔钱的使用方式。
“心理账户”虽不是一种绝对理性的行为,但是,由于人们认知有限,因此心理账户和公司账户一样,即便不合理,但只要明智地加以利用,依旧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预算可以帮人们规划财务事项,控制支出。
但是也正如公司账户一样,它不是万能的,始终存在着灰色地带——即便人们用了分类,之后依旧会对支出类别再做调整。人们改变规则的同时,还擅长编造出能够说服自己的故事。
正如作者所说,人类为了避免思考而花费的努力是没有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