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浩然正气(孟子)讲读9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讲读

舜与周文王,出生地相距千余里,年代相距千余岁,均得志行乎中国。其实,无论先圣后圣,他们所秉承的法度是一样的。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以乘舆济人,渡三五人也;建桥,渡千百人也;平其政,渡千万人也。君子当关注公平正大之体,有纲纪法度之施。

孟子言君臣关系。君臣主义,君臣亦有恩。以义为表,以恩为里,表里相应。恩义之至如“手足”“腹心”,相待一体。君当礼遇其臣。君子自处,当居其厚,不居其薄。厚者,待臣三有礼焉,臣为之服丧,是为口服心服。薄者,恩断义绝,是谓寇仇。唯有君臣相合,方可膏泽下于民,君臣之职均在民。

说到学,贵在自得。唯有自得,方可有诸己,进而成己,再进以成物。孟子言“深造之者”,即进而不已;“必以其道”,意为必有所持守。以求默识心通,自然自得于己,以求安固不摇。安固者,方可积蓄于本,进而与外相应,左右逢源。

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差别很小,其差别是什么?君子所存,存天理也,“仁义礼智”是也。“由仁义行”,即仁义根于心,所行皆从此出;“非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勉强行之。

篇末,谈到齐王的窥视,以及一妻妾的窥视。齐王窥视圣贤,见其表里如一,无以瞰也;妻妾窥视良人,见其不堪情状,引发正论。看似言家庭之事,实同见国中之景,为“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而发,淡淡一点,烟波无限。赵岐曰:“今之求富贵者,昏夜乞哀以求之,而以骄人以白日,与斯人何以异哉!”见此以一类人无勇于自强,却有力于自欺,当是耻之戒之。


8.1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卒②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③,卒于毕郢④,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③,若合符节⑥。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⑦。”


注释

①诸冯:地名。后文的负夏、鸣条也为地名。

②卒:去世。

③岐周:岐山下,周旧邑。

④毕郢:近中镐。有文王墓。

⑤得志行乎中国:得行其道于天下。

⑥符节:信物,大多以玉制成,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以左右相合以为信。

⑦其揆一也:言圣人的度量同。揆,度。

圣人之生,虽有先后远近之不同,然其道一也。


8.2 子产①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②济人于溱、洧③。孟子曰:“惠③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③徒杠成⑥,十二月舆梁成⑦,民未病涉⑧也。君子平其政⑨,行辟人可也⑩。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⑪。”

注释

①子产:郑国大夫公孙侨。

②乘舆:乘坐的马车。

③济人于溱、洧:济,渡河。溱、洧,皆为水名。

④惠:私恩小利。

⑤十一月:此为周历。

⑥徒杠成:徒步行走的小桥建成。

⑦舆梁成:车辆可走的桥梁建成。

⑧民未病涉:百姓不再为徒步过河而发愁。病,发愁、畏难。涉,徒步过河。

⑨平其政:治理其政。

⑩行辟人可也:出行时让百姓避让都可以。

⑪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要讨得每个人的欢心,连时间都不够用。


以乘舆济人,渡三五人也;建桥,渡千百人也;平其政,渡千万人也。君子当关注公平正大之体,有纲纪法度之施。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8.3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②,则臣视君如寇雠③。”王曰:“礼④,为旧君有服⑤,何如斯可为服矣⑥?”曰:“谏行言听⑦,膏泽⑧下于民;有故⑨而去,则君使人导⑩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⑪;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⑫。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⑬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⑭之,又极⑮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注释

①国人:路人,陌生人。

② 土芥:泥土草芥。芥,小草。

③寇雠:仇敌。

④礼:按照礼制。

⑤旧君有服:为往日的君主服丧守孝。

⑥何如斯可为服矣:君主怎样对待臣下,臣下才会为他服孝呢?

⑦谏行言听:接受劝谏,听从建议。谏,劝谏。

⑧膏泽:恩惠。

⑨故:事故,变故。

⑩导:带领,护送。

⑪先于其所往:先派人到其所往之处。朱熹言“先于其所往,称道其贤,欲其收用之也”。

⑫收其田里:收回所赐的土地和封邑。

⑬为之服:为之服孝。

⑭搏执:搏击而拘执之,拘捕。

⑮极:想方设法使之穷困万分。


本章言君臣关系。君臣主义,君臣亦有恩。以义为表,以恩为里,表里相应。恩义之至如“手足”“腹心”,相待一体。


孟子向齐宣王献言,君当礼遇其臣。君子自处,当居其厚,不居其薄。厚者,待臣三有礼焉,臣为之服丧,是为口服心服。薄者,恩断义绝,是谓寇仇。唯有君臣相合,方可膏泽下于民,君臣之职均在民。


问题索引:

1,为什么舜和周文王均可以得志行乎中国?

无论先圣后圣,他们所秉承的法度是一样的。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以乘舆济人,渡三五人也;建桥,渡千百人也;平其政,渡千万人也。君子当关注公平正大之体,有纲纪法度之施。

“此心此理,万世一揆。”圣人之生,虽有先后远近之不同,然其道一也。舜和周文王凭借自身的德行、智慧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担当,才得志行乎中国。


2,孟子为什么评价子产“惠而不知为政”?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著名政治家,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减轻赋税、改革土地制度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因此被称为“惠”。

然而,在孟子看来,子产的改革虽然有一定的仁政成分,但由于他没有真正理解政治的本质,因此在施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孟子认为,真正的仁政不仅仅是给予民众物质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民众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走向善良。子产虽然在物质上给予了民众一些好处,但没有在道德教育上下功夫,因此孟子认为他“惠而不知为政”。

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福祉,保障人民的利益,使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人民才会拥戴君主,国家才能安定。孟子强调,仁政不仅仅是给予民众物质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民众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走向善良。


8.4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大丈夫居其位而行,也当视情况而止。孔子称赞蘧伯玉君子哉,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可仕则仕,该去则去,该徙则徙。无罪而杀士戮民,是为恶伤其类,祸之至也,君子当去当徙。


8.5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子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本章与之一以贯之。


8.6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礼者,理也;义者,宜也。不合理,则无礼;不合宜,则无义。是以大人弗为。


8.7 孟子曰:“中①也养②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③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④。”


注释

①中:无过、不及,不偏不倚。

② 养:教也。朱熹注:“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

③不肖:不贤。

④其间不能以寸:彼此间没有一寸的距离。


贤者之中在涵育不中,贤者之才在熏陶不才,助其成德,是谓真的贤,是谓贤父兄。反之,两者相差无几。


8.8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有不为,知所择,有所守。


8.9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言人之不善,后患无穷。《中庸》言“舜有大知”,他“隐恶而扬善”。


8.10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①者。”


注释

①已甚:太过分。已,太。甚,过分。


孔子追求极致,但不极端。


8.11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义者,宜也,所当为也。大人者,为所当为,不计其功。不期必信。不求必果,亦非不信、无果。


8.12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朱熹言:“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唯有纯一无伪,方可通达万变。在万变中,守其无伪,是谓通达。


8.13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尽爱敬,人道之始;送死尽哀,是谓善终。老子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善终者,是谓大。


8.14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注释

①资:积。

②原:同“源”。

学,贵在自得。唯有自得,方可有诸己,进而成已,再进以成物。本章言“深造之者”,即进而不已;“必以其道”,意为必有所持守。以求默识心通,自然自得于己,以求安固不摇。安固者,方可积蓄于本,进而与外相应,左右逢源。


8.15 孟子曰:“博学①而详说②之,将以反③说约也。”


注释

①博学:广博地学习。

②详说:用详细的语言描述。

③反:同“返”。


张栻曰:“天下之理,常存乎至约。求约之道,其惟博学而详说乎。博非杂也,详非泛也。稽乎前古,考之当今,朝夕从事而学焉,所谓博也。极天下之理,讲论问辩而不置焉,所谓详也。故君子之博与详,将以反之于己而说约也。学不博,说不详,而曰我知约者,是特陋而已矣。守不约则本不立,言不约则义不明。若博学详说,而志不在反说约,则是务广夸多耳,非所谓学也。”


8.16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服人者,欲以善胜人;养人者,欲与其同归于善。同是动善之念,

亦有千差万别。朱熹言:“盖心之公私小异,而人之向背顿殊。”


8.17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①者当之②。”


注释

①蔽贤:阻碍贤者得到君主的信任和重用。

②当之:为之负责。


言不符实,是谓恶果。蔽贤者造成恶果,常用恶果。


8.18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②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⑤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⑥,君子耻之。”

注释

①亟:多次。

②称:称赞。

③混混:滚滚,水流浩荡。

④科:坎。

⑤浍:小沟。

⑥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情况。

源流滚滚,贵在有源有本。流水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君子向道志学亦应如此,立足源本,质直而好义,大忌声闻过情。声闻过情者,如雨集之水,干涸只在顷刻间,可立而待。


问题索引:

1,孟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大夫可以离国而去,士可以徙?

大丈夫居其位而行,也当视情况而止。孔子称赞蘧伯玉君子哉,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可仕则仕,该去则去,该徙则徙。无罪而杀士戮民,是为恶伤其类,祸之至也,君子当去当徙。

不得其职:如果大夫在朝廷中担任的官职不符合他的职责和道义,那么他可以辞去官职离开国家。

不得其言:对于士人来说,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向君主进言,或者进言后没有得到采纳,那么他们可以选择离开国家,寻找能够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

以孟子自己为例,他在齐国担任卿位,但后来因为齐王不听从他的建议,他选择离开齐国,回到鲁国。在齐国期间,孟子曾经担任士师,这是一个掌管狱讼的官职,他可以利用这个职位向王进言。但是,当孟子发现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时,他选择了辞职而去。

孟子的观点强调了士人和大夫应该根据自己的职责和道义来决定是否留在国家。当他们的职责受到侵犯或道义无法得到实现时,他们可以选择离开,寻找更能够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这种观点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2,何谓“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孟子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良知和道义为指导,而不是盲目地遵循外在的规范或承诺。在《孟子》中,孟子曾说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不一定非要句句守信,行事也不一定非要有所结果,但一定要遵循道义。


孟子的这一观点,并不是鼓励人们不诚实或无原则地行事,而是在强调做事要灵活应对具体情况,遵循道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如果一味地坚持守信,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道义来做出判断,灵活应对。

总之,孟子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观点,是在强调做事要遵循道义,灵活应对具体情况,而不是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教条。


3,何谓“以善服人”?何谓“以善养人”?

以善服人:

“以善服人”意味着用善良的行为和品德去影响和说服他人、胜过他人。儒家认为,真正的领导者不是依靠权力或强制手段来控制他人,而是通过自身的德行和善良来感召他人,使他人心悦诚服。这种服人之道,不是表面的服从,而是内心的认同和尊重。


以善养人:

“以善养人”则是指用善良(仁心)来滋养和培育他人。这包括关心他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正面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人能够在道德上不断提升和完善。以善养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也是一种自我修养提升的过程。

“以善服人”和“以善养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以善服人侧重于通过自身的德行影响他人(此文中孟子“以善服人”更多侧重于胜人。“服人者,欲以善胜人;养人者,欲与其同归于善。”),而以善养人则更侧重于对他人持续的关爱和培育。在实际生活中,这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以善服人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进而以善养人来促进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4,孔子多次称赞水,水有何可取之处?

  源流滚滚,贵在有源有本。流水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君子向道志学亦应如此,立足源本,质直而好义,大忌声闻过情。声闻过情者,如雨集之水,干涸只在顷刻间,可立而待。


孔子多次称赞水,是因为水具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品质。

首先,水具有“不息”的特性,它源源不断地流淌,永不停歇。孔子以此比喻人的道德修养应该持之以恒,不断精进。

其次,水具有“滋润万物”的特性,它滋养着大地,使万物生长。孔子以此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像水一样,关爱万物,滋养他人。

再者,水具有“顺应自然”的特性,它总是顺应地势,循着一定的道理流动。孔子以此教导人们要顺应天命,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强行违背。

此外,水还具有“公正无私”的特性,它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孔子以此提倡公平正义,认为君子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偏不倚。

最后,水具有“包容万物”的特性,它能够包容一切污浊,最终仍能保持自身的清澈。孔子以此告诫人们要有宽容的心态,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备考)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深造之以道”的内涵 刘沅强调“道”为儒家仁义之本,非外在教条,而是心性之源。他认为“深造”非泛泛学习,而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将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生命体验。如其在《大学恒解》中所言:“道者,天理人心之自然,必自得于躬行实践,非徒讲说可至。” 2. “自得”的心学阐释 刘沅以“自得”为学问核心,认为真正的道德领悟需超越文字,直指本心。他批判宋儒“穷理尽性”的繁琐化倾向,主张“自得”是心体澄明后自然呈现的良知,正如《中庸恒解》所言:“自得者,心与理一,不假外求。”这种思想与陆王心学的“发明本心”一脉相承。 3. 修养次第的实践路径 • 居之安:刘沅解为“心安理得”,强调道德内化后的精神安定。如《下学梯航》云:“心有所主,则外物不能摇,此居安之象。” • 资之深:指道德积累的深厚,非知识堆砌,而是心性涵养的醇熟。他比喻为“如木之根本固,则枝叶自茂”(《孟子恒解》)。 • 左右逢源:刘沅认为这是道德圆融后的境界,此时“动静语默无非道,日用伦常皆天理”(《礼记恒解》),体现儒家“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


8.19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上章言源言本,本章继之。源本者,仁义是也。本章言君子所存,存天理也,“仁义礼智”是也。“由仁义行”,即仁义根于心,所行皆从此出;“非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勉强行之。


8.20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①,望道而②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③。周公思兼三王④,以施四事⑤;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注释

①伤:伤病者,需要救助。

②而:如。

③不泄迩,不忘远:不怠慢近贤,不遗忘远善。近谓朝臣,远谓诸侯。

④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君王。

⑤四事:禹、汤、文王、武王所行功业。

本章承上章言舜,述群圣以继之。朱熹言:“各举其一事,以见其忧勤惕厉之意。盖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


8.21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①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②,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③。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注释

①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

②《乘》《梼杌》《春秋》:分别是晋国史书、楚国史书、鲁国史书。

③史:史官。


本章又承上章历述群圣,以孔子之事继之。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特言之。《春秋》者,以史之文载当时之事,其义则定天下之邪正,为百王之大法。


8.22 孟子曰:“君子之泽①五世②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③。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④诸人也。”


注释

①泽:流风余韵。

②世:父子相继为一世,三十年亦为一世。

③斩:断绝。

④私淑:指不能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私下以善治其身。此为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


本章又承上三章,历述舜、禹至于周、孔,至孟子终之。其辞虽谦,然见其自任之重。


8.23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①。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②。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注释

①廉:廉洁。

②惠:恩惠。


朱熹注:“过取固害于廉,然过与亦反害其惠,过死亦反害其勇,盖过犹不及之意也。”可以与,可以无与,则忠厚长者将不以必与为惠;可以死,可以无死,则忠臣烈士将不以必死为勇。


8.24 逄蒙①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②,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③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④?郑人使子濯孺子⑤侵卫⑥,卫使庾公之斯⑦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⑧,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⑨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⑪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⑩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⑫,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注释

①逄蒙:人名,羿的学生。

②愈己:超过自己。

③宜若:好像,应该是。

④薄乎云尔,恶得无罪:罪高到天上去了,哪能没有罪?薄,迫近。

⑤ 子灈孺子:郑国大夫。

⑥侵卫:进攻卫国。

⑦庾公之斯:卫国大夫。

⑧疾作:发病。

⑨尹公之他:人名,卫国人。

⑩端人:端正之人。端,端正。

⑪君事:公事。

⑫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抽出箭在车轮上扣击,磕掉铜箭头,发射四箭然后返回。矢,箭。轮,车轮。金,铜箭头。乘矢,四箭。


羿,善射之人,篡夏自立。羿,自为篡逆之人,教出篡逆之人,遇篡逆之事,实则自然。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故求交取友,必得其人,方全以善。得人当以端正。


8.25 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②,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③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①西子:西施。

②不洁:污物。

③齐戒:斋戒。


人之丧善,如西子蒙不洁,人皆恶之,当戒之。人之自新,如恶人斋戒沐浴,亦可祀上帝,当勉之。


问题索引:

1,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差别很小,其差别是什么?

君子所存,存天理也,“仁义礼智”是也。“由仁义行”,即仁义根于心,所行皆从此出;“非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勉强行之。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种善良体现在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上。这些心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而禽兽则没有这些心性,它们的行为主要受本能驱使。

孟子提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心性是仁爱之心的体现。仁爱之心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它使人有能力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8.26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①也,则故②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③。所恶④于智者,为其凿⑤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⑥,可坐而致⑦也。”


注释

①性:人、物所得以生之理,本性。

②故:已往之迹。

③以利为本:以顺应本性为本。利,顺。

④恶:厌恶,反对。

⑤凿:穿凿附会。

⑥日至:冬夏二至。

⑦致:推算出来。


天下事物之理,看似无形而难知,实则有迹而易见,贵在以其已往之迹体察它发现之端。知其故,体其端者是为智。智,当以大智为智,以行其所无事为智,非以穿凿附会为智。行其所无事,非无事可行,是顺其本性,本其自然之势,推其来龙去脉,扩而广之。无论是空间上的天之高,星辰之远,还是时间上的千岁之后,均可据其已往之迹,推知来日之果。


8.27 公行子①有子之丧,右师②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③驩也。”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④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⑤乎?”


注释

①公行子:齐国大夫。

②右师:官职名称。此处指齐国大夫王骓。

③简:简慢。

④历位:越位。

⑤异:奇怪。


按照“礼”的要求,朝廷上不能跨过位次说话,不能隔着阶梯作揖。右师未就位而走近与之言,则右师越己之位;右师已就位而走近与之言,则己越右师之位。孟子、右师之位又不同阶,孟子不失此礼,故不与右师言。

礼者,序也。有位有序,贵在当位守序。孟子知位守序,非有简慢之心,是奉行礼的要求。孔子自言“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本处,孟子事王驩尽礼,王驩以为简慢。看来,他人以为的“谄”或者“简”均不能成为判断标准,当是事之尽礼。


8.28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①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②,则君子必自反③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④?'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⑤哉?于禽兽又何难焉⑥?'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①存心:指仁爱、礼仪之心存于心。

②横逆:蛮横无理。

③自反:自我反省。

④奚宜至哉:怎么会如此。

⑤奚择:有何不同。

⑥又何难焉:又有什么可责难的。意思是不足与其计较。


本章关键词是“存心”“自反”。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遇横逆之人当自反;自反而仁,自反而有礼,自反而忠。非仁无为,非礼无行。


8.29 禹、稷当平世①,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②。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③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注释

①平世:政治清明之世。

②易地则皆然:交换了环境地位,他们的表现都会和对方一样。

③被发缨冠:披散着头发而戴顶帽子。


平世也好,乱世也罢,圣贤之道一也,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圣贤之心一也,无所偏倚,随感而应,各尽其道。朱熹言:“故使禹、稷居颜子之地,则亦能乐颜子之乐;使颜子居禹、稷之任,亦能忧禹、稷之忧也。”本章,以同室相救喻平世之禹、稷;以乡邻闭户喻乱世之颜子,所遇不同,处之当各尽其理。


问题索引:

1,君子区别于他人的标志是什么?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遇横逆之人当自反;自反而仁,自反而有礼,自反而忠。非仁无为,非礼无行。

孟子认为君子区别于他人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心充满仁爱,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能够体会他人的痛苦和需要。

2,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3,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决策。

4,君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能够为国家和民众承担责任,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5,君子讲究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不说假话,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6,君子具有独立的精神,不盲从权威,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7,君子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致力于培养下一代,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8.30 公都子曰:“匡章①,通国②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③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④不顾父母之养⑤,一不孝也;博弈⑥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⑦,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⑧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⑨,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⑩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⑪。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注释

①匡章:齐国大夫。

②通国:全国。

③游:交往。

④惰其四支:四肢懒惰。

⑤养:供养。

⑥ 博弈:当时的棋类游戏。

⑦私妻子:偏爱妻子儿女。

⑧从:同“纵”,放纵。

⑨以为父母戮:因此而成为父母的耻辱。戮,羞辱、耻辱。

⑩责善而不相遇:相责以善,而不相合。

⑪ 贼恩之大者:伤害父子间的亲情。贼,害。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无论是对于大家都厌恶的人,或者是大家都喜欢的人,孔子认为都不能盲从,一定要进行审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此,方是至公至仁之心。本章,匡章近于“众恶之”者,缘于“通国皆称不孝焉”,对此,孟子有自己的判断。孟子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表现在五个方面,匡章无一行为与之相应。他之所以得罪于父,缘于相责以善。孟子言:“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朋友之道,相责以善,不可则止。父子之道,天性情感第一。若相责以善,有伤情感,则以天性情感为首位。前篇提及君子易子而教,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对此,匡章深深自责,表现为“出妻屏子”。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到养父,而得到妻子环侍左右,罪责大矣,足见匡章晓情达义。

(匡章又称章子、匡子、田章,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重要将领,历仕齐威王至齐闵王三世,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匡章的母亲启得罪了他的父亲,父亲就把母亲给杀了,然后把母亲的尸体随便埋在一个马棚下面,从《孟子》的记载来看,匡章的父亲这么做在当时并不是违法的。但是,匡章对这件事非常不满,与父亲进行激烈抗争,结果被父亲逐出了家门,他们俩从此成了陌路人。匡章一生为跟父亲对抗这件事懊悔不已,并且通过“出妻屏子, 终身不养”来惩罚自己。后来他父亲死了之后,秦国假道韩、魏向齐国发动进攻,齐威王派匡章迎战,并且承诺他说:“如果你这次打了胜仗,我就以隆重的礼节来改葬你的母亲”。没想到匡章却不同意,他说:“我可不敢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就等于对不起我死去的父亲。”)


8.31 曾子居武城①,有越寇。或曰:“寇至,盍②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③,毁伤其薪木④。”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③。”寇退,曾子反。左右⑥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⑦,寇退则反,殆于不可⑧。”沈犹行⑨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⑩,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⑪焉。”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⑫去,君谁与守⑬?”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注释

①武城:鲁邑名。

②盍:何不。

③无寓人于我室:不要让人寄住我的房子。寓,寄住。

④毁伤其薪木:以免毁伤花草树木。

⑤反:同“返”。

⑥左右:曾子之门人。

⑦以为民望:使民望而效之。

⑧殆于不可:肯定是不合适的。

⑨沈犹行:姓沈犹,名行,曾子弟子。

⑩昔沈犹有负刍之祸:往日沈犹家遭遇负刍作乱。负刍,人名。

⑪与:参与。

⑫伋:子思自称其名。

⑬君谁与守:谁与守君。

同样面对“寇至”,曾子与子思表现不一。曾子面对“寇至”先行离开,“寇退”他又返回,且告诫他人不要让人寄住自己的房子。门人不解,认为自己的老师受人优待,忠且敬矣,但他“寇至”而“先去”的行为未能给百姓带个好头。子思在卫国面对“齐寇”,守国守君。孟子认为这是因为曾子和子思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曾子的身份为师为宾,去留无所伤,既不扰国事,也不参与家事纷争。子思的身份为臣,当是效死守君。总之,去、留皆不离道。尹氏曰:“或远害,或死难,其事不同者,所处之地不同也。君子之心,不系于利害,惟其是而已,故易地则皆能为之。”


8.32 储子①曰:“王使人瞰②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注释:

①储子:齐人。

②瞰:窥视。


本章延续“道一”之说,禹、稷、颜子同道,曾子、子思同道。孟子与尧舜同道。且尧舜之道,亦是人人所共有,本无二道。


8.33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①出,则必餍②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③来。吾将瞰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④,施从⑤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⑥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⑦,之祭者乞其余③;不足,又顾而之他⑨,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⑩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⑪。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⑫从外来,骄⑪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⑭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①良人:妇人称夫曰良。

②餍:饱。

③显者:富贵者。

④蚤起:早起。

⑤施从:尾随。

⑥国中:城中。

⑦卒之东郭墦间:最后到东郊的墓地间。卒,最后。东郭,东郊。墦,坟。

⑧之祭者乞其余:讨要人家剩下的祭品。

⑨又顾而之他:又左顾右盼,再去别家讨要。

⑩讪:怨责。

⑪中庭:庭中。

⑫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⑬骄:骄傲地对待。

⑭利达:通达。

上章言齐王之瞰,本章言妻妾之瞰。齐王瞰圣贤,见其表里如一,无以瞰也;妻妾瞰良人,见其不堪情状,引发正论。看似言家庭之事,实同见国中之景,为“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而发,淡淡一点,烟波无限。赵岐曰:“言今之求富贵者,皆以枉曲之道,昏夜乞哀以求之,而以骄人于白日,与斯人何以异哉!”此类人无勇于自强,却有力于自欺,当耻之戒之。


问题索引:

1,世俗所谓不孝者表现在哪五个方面?

本文中孟子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意思是四肢懒惰,不劳动,不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不孝。(啃老)

二是“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沉迷于下棋喝酒,忽略了对父母的照顾和赡养,这是第二种不孝。

三是“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只看重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及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第三种不孝。

四是“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放纵自己的欲望,让父母因此蒙羞受辱,这是第四种不孝。

五是“好勇斗很,以危父母”,逞强好斗,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从而危及到父母的安全,这是第五种不孝。

孟子关于“不孝”,前文中也有提到:赵岐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阿意曲从:指父母有过错时,子女不加劝阻,反而曲意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庭贫困,父母年老,子女却不为谋求禄位而侍奉父母。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使得祖先的祭祀无人接续。

好逸恶劳,好酒色,好货财:贪图安逸,厌恶劳动,喜好酒色和钱财,这些行为都会让父母担忧。另外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远离,即使出游也应有明确的去处,因为这些行为也会让父母担忧。

本文中孟子说,匡章在这五种不孝行为中一种都没有做,他被认为不孝只不过是父子以善相责所造成的。朋友之道,相责以善,不可则止。但是父子之道,天性情感第一。若相责以善,有伤情感,则以天性情感为首位。前篇提及君子易子而教,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

当然孟子所倡的“父子不责善”“易子而教”,并非要放弃家庭教育,而是试图改善家教方法的构想,应该是对中国古代家教的非常有益的尝试。

内容摘选自孟子研究院-浩然正气(孟子)讲读        

       净心斋笔录

二0二五年五月十二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浩然正气(孟子)讲读8 因先王之道-《离娄上》讲读 本篇,孟子行文如峻峰直入,直奔主题,平治天下当因先王之道,行先...
    净心斋阅读 33评论 0 0
  • 原文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
    FrancisTsai阅读 29评论 0 0
  • 浩然正气(孟子)讲读4 人民的渴盼-《公孙丑上》讲读 在本篇开篇,孟子与公孙丑论时知势,得出结论:王道、仁政,行在...
    净心斋阅读 39评论 0 0
  • 居天下之正位-《滕文公下》讲读 在本篇,陈代认为孟子不该拘于如何被诸侯召见之类的“小节”,提出“枉尺而直寻”,比如...
    净心斋阅读 16评论 0 0
  • 天时·地利·人和-《公孙丑下》讲读 在本篇,谈到“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净心斋阅读 3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