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史记里描述的屈原,挺感兴趣,顺便背了一段。翻看《历史的错觉Ⅱ》目录时,有关屈原的文段再次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好奇。
一场围绕“屈原是否真实存在”的讨论超越了国界。一小部分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否认屈原真实存在。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时至今日,关于屈原的真实存在性已经不再被质疑。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疑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结尾之处有“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我比较怀疑这段话是否出自司马迁。在网上看了很多资料,千篇一律都认为贾嘉和司马迁有过书信往来。
从时间来看,司马迁大约卒于公元前90年左右,刘彻崩于公元前87年。也就是说大约司马迁死的时候,刘彻还活着。他不可能在行文中使用谥号——孝武,这个谥号是人死了之后才能用的。也可能有人说,万一司马迁在刘彻之后死的呢。那后面那位孝昭,这是汉武帝儿子刘弗陵的谥号。司马迁不可能活到汉昭帝死了之后吧。这段文字记述最起码应该在汉昭帝之后。从这个角度来看,写这段话的人不应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杨敞(后来官至丞相),生了两个儿子,杨忠和杨恽。杨恽从小听母亲讲外公的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以后读了几遍。终于在汉宣帝时,杨恽把《太史公书》贡献了出来。
再接着往下读下去,学者们一番考证下来,《史记》作者肯定不是司马迁一个人,除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以外,还有一位叫褚少孙的人。据传《史记》成书不久就丢了10篇,现在我们读到的这10篇都是后人补写的。其中《武帝本纪》《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四篇确定为褚少孙补写,他本人除了给丢失的篇目补写,还给一些没丢的续写,“褚先生曰”,这是续写的明显标志。鉴于褚少孙生活在汉元帝和汉成帝之际,不太可能在续写中说贾谊的孙子贾嘉和他有书信往来。而《史记》未公布之前,属于私家作品。而司马迁又只有一个女儿,她又把这部作品讲给杨恽。杨敞在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其子杨恽自身有才华,仕途自然不差。如果贾嘉在汉昭帝时位列九卿,与杨恽有书信往来也未可知。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执政54年。根据汉朝官员管理制度,70岁是法定退休年龄。汉昭帝刘弗陵在位时间是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13年。也就是说,如果汉昭帝时贾嘉位列九卿,那么他应该不超过70岁,再加上汉武帝统治的54年,如果贾嘉在汉武帝即位时被举荐为郡守,那时他最大年龄应该不到16岁。
贾谊死在公元前168年,时年33岁。到汉武帝即位时,应该是60岁,祖孙两人至少差了44岁。汉代习俗,男子结婚年龄普遍在14—18岁,女子在15岁左右。会不会贾嘉不是贾谊的孙子呢。据《元和姓纂》所记,贾谊的儿子叫贾璠,贾璠有两个儿子—贾嘉和贾恽。
关于杨敞和杨恽父子的出生时间,我没有找到,只找到了他们死亡的时间。杨敞死于公元前74年,和汉昭帝同一年;杨恽死于公元前54年汉宣帝时。其人正直廉洁,狂放不羁,可以说继承了其祖父司马迁的性格。
只能说,某种程度上,杨恽的骨子里有一部分司马迁的基因在内。对屈原和贾谊的遭遇既深表同情,又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现实写照。顺着这个思绪捋下去,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吧。杨恽有可能续补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结尾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