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小学名师、薪火微团队系列活动(二)   刘苏墨读书心得分享第(9)天书目:《放大教学细节:优化课堂的35个微创意》

      归纳与演绎师最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其思维路径正好相反,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而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热衷于采用演绎法及抓住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引导学生寻找依据,如教学五(上)《慈母情深》,抓住标题中的“慈”。设计主问题:“母亲的‘慈’表现在哪些方面?”有的学生找到工作艰辛的语句,有的学生找到赚钱不易的语句,还有的学生找到拿钱的语句……虽然这些语句或多或少都能说明母亲的‘慈’,但不足以表现文中母亲的全部精神品质。课文中的母亲是“慈”的,但不仅仅是一般的“慈”,更多的还是他的远见卓识:她愿意在生活贫困的情况下,鼓励儿子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假如我们用归纳法启发学生设计问题,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大家仔细研读课文,用作者的具体描述来说明,学生就不再被题目中的“慈”束缚,会关注全部描述。还会通过母亲同另一位女工的比较发现人物的个性特质,从上述比较中可以发现演绎法是从概念出发,寻找材料做依据,其思维是受到概念限制的。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也会出现概念化或一元化,而归纳法是从具体材料出发,从材料中提取本质,因而在认识事物时就可能是多元而立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文学性较强的课文不宜采用演绎法。而应采用归纳法才更有可能出现创新的火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