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著)在第一章就推出了这个看似简单却不好回答的命题。在一个雨夜,主人公若菱与老公吵了一架,自杀式的开车上山,遇到一位老人,老人问若菱:“你是谁?”从而揭开了若菱寻找生命真相的心灵之旅。
而我在前不久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我参加一个线上的课程培训,要求大家发一段文字介绍一下自己,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项作业我竟然没有交,当了一回不听话的学生。
我是我的名字吗?名字是我们的符号,是我们行走社会区别于他人的标记,我小时候,大家喜欢给自己起笔名,现在网络时代,连我妈都有微信昵称。所以我的名字叫什么不重要,不影响我。
我是我的社会身份吗?那这个“我”在这一生中会变来变去。我记得,在刚工作的时候,我会介绍自己是**单位的人员,当然这中间有好几次的工作变动,“我”就跟着变了。
当有了女儿以后,在她7岁之前,我介绍自己用的最多的是:我是点点的妈妈。孩子大了,这个自称的使用频率低了好多。
更好玩的是,在我从事艾灸制品的销售过程中,仅仅两年的时间,我给自己的定位从刚开始的经销商,到后来是中医养生达人,再到后来是健康顾问。
况且这一年半,我没有出去工作,连这个社会身份也丢了。自我介绍写什么呢?写经历?写爱好?写性格?总觉得不妥,最后厚着脸皮没有交作业。
我上百度查了一下,输入“我是谁”有1亿条相关结果,输入“我是谁哲学命题”有265万的搜索结果。看来不止我和若菱有这样的困惑。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若菱很幸运,在智慧老人的一步步引导下,她完成了一个个人生课题的思考和求证,在文章的第一十八章,终于给了我们一个解释。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只晓得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正真的觉者。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这不是终极的解释,就像书中的老人说的:月亮代表真正的自己,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而那月亮需要自己去看到。
如果你不太理解这段话,建议你去读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的入门级读物,跟着书中情节的逐步展开,你会和主人公若菱一样,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