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控力,是给孩子未来最硬的“通行证”


共读《高稳定父母》的第三周,有位妈妈在群里发了段话:“以前总觉得‘管好孩子’是本事,现在才明白,‘管好自己’才是父母最该修的课。”

一句话戳中了太多人。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瞬间:辅导作业时,孩子磨磨蹭蹭,火气“噌”地窜上来,嗓门不知不觉拔高;被工作搅得心烦时,孩子哭闹着要抱,忍不住推开他说“别烦我”;明明想好好说话,话到嘴边却成了“你怎么又这样”——事后看着孩子委屈的眼神,又悔又恼:“我怎么又失控了?”

《高稳定父母》里有个观点特别扎心:“父母的情绪不是私事,而是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

书中没教我们“如何逼孩子听话”,反而反复强调:“稳定的父母,不是从不生气,而是有能力在情绪翻涌时,先稳稳接住自己。” 这种“接住自己”的能力,就是自控力。它不是压抑,不是硬扛,而是像给情绪装了个“缓冲带”——当烦躁、焦虑、愤怒涌来时,先按下“暂停键”,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孩子的行为引发的,还是我自己的焦虑在作祟?”

想起共读时一位爸爸的分享:他曾是家里的“火药桶”,孩子打翻水杯会吼,吃饭掉米粒会骂。读了书后,他试着在发火前做“三个深呼吸”,每次呼气时默念:“他只是个孩子,他需要的是帮忙,不是指责。” 上周孩子把牛奶洒了一身,他居然笑着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孩子愣了愣,突然说“爸爸,我自己擦”。

原来,父母稳住了,孩子才敢放松地做自己。

作者在书里写:“孩子是天生的‘情绪接收器’。你紧绷,他就蜷缩;你松弛,他才舒展。”

深以为然。

见过太多孩子,因为父母总被情绪牵着走,慢慢变得小心翼翼:说话前先看脸色,做错事第一反应是“我完了”,甚至学着用“发脾气”掩盖害怕——因为他从没见过“好好处理情绪”的样子。

而高稳定的父母,其实是在给孩子做“情绪示范”:原来生气时可以不伤人,难过时可以被接纳,遇到问题时可以好好沟通。这种示范,会内化成孩子的“情绪基因”,让他未来走进校园、步入社会时,既懂得照顾自己的感受,也能体谅他人的处境——这才是比成绩、才艺更重要的“生存力”。

有人说:“当父母太苦了,连发脾气的权利都没有吗?”

《高稳定父母》里的回答很温柔:“自控力不是剥夺情绪,而是给情绪找个‘出口’,而不是让孩子当‘垃圾桶’。” 你可以在孩子睡后和伴侣吐槽,可以去阳台吹吹风吼两声,甚至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有点烦躁,需要冷静10分钟,之后陪你玩”——坦诚的“暂时离开”,比硬撑着敷衍,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共读快结束时,大家在群里晒“进步”:有人从“每天吼三次”变成“三天吼一次”,有人学会了“蹲下来听孩子说完再开口”,有人发现“自己稳了,家里的笑声都变多了”。

原来,父母的自控力从不是“必须完美”,而是“愿意慢慢调整”。就像书中说的:“你不必做100分父母,但你每一次‘稳住自己’的尝试,都会变成孩子心里的‘安全感储蓄’。”

这储蓄,会在孩子未来独自面对风雨时,变成他心里的底气:“我知道怎么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也知道怎么和世界好好说话。”

说到底,父母的自控力,哪里只是“管好自己”?那是我们能给孩子未来,最扎实、最温暖的“通行证”啊。

明天共读继续,我们一起慢慢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