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政治首关 考准考实干部党性

       习近平指出,推进自我革命,必须固本培元、增强党性。增强党性,重在坚定理想信念,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注重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诚度廉洁度。“郡县治,天下安。”县级组织部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前沿哨”与“操盘手”,肩负着为一方发展选贤任能、固本强基的重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中,能否精准识别干部的党性纯度,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生根。强化党性鉴别,是选人用人工作必须牢牢抓住的“生命线”。

       深化认识,筑牢政治鉴别思想根基。党性鉴别绝非可有可无的“软指标”,而是选拔任用干部的“硬杠杠”。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干部政治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效果与民心向背。在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治理等艰巨任务面前,是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现实中,少数干部在关键时刻立场摇摆、面对复杂问题束手无策、甚至触碰纪律红线,其根源往往在于党性根基不牢、政治定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强化党性鉴别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必须将其置于干部选拔工作的首要位置,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尺。

       创新机制,构建立体化精准考察体系。要真正识透干部的党性底色,必须突破传统考察方式的局限,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精准识别机制。关键在于实现“三个深入”:一是深入政治表现关键处。聚焦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时的态度与成效,有意识地将干部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信访维稳第一线、应急处突最前沿、项目建设关键岗进行历练和考验,重点看其在处理复杂棘手问题、面对个人利益得失、遭遇歪风邪气干扰时的政治立场、担当勇气和宗旨坚守。在重大斗争、突发事件、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是最能反映党性底色的“试金石”。二是深入群众口碑最深处。不仅要听其同事领导的评价,更要主动下沉到其服务对象和普通群众中去,经常性深入项目现场、田间地头、信访大厅、社区网格,看干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中的实际表现和情感温度。开展经常性、有深度的谈心谈话,既听其言,更观其行、察其绩、问其效。三是深入日常细微观察处。考察中综合运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手段,进行相互印证,力求描绘出客观、立体、真实的干部“政治画像”。同时将考察触角延伸至干部的“八小时外”,关注其生活圈、社交圈、兴趣爱好,透过日常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细微之处,洞察其政治品质与道德修养。通过日常了解与关键时刻表现相互印证,政治素质考察与工作实绩评估有机结合,形成“一时”与“一贯”相统一、“显绩”与“潜绩”相支撑的精准画像。

       强化运用,树牢鲜明政治导向。党性鉴别的最终价值在于结果的刚性运用。必须鲜明确立“首关不过,余关莫论”的硬性原则,将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票否决项”。对于在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干部,坚决不予考虑。同时,要将政治考察结果作为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政治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大胆使用、重点培养;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提醒、督促整改;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干部坚决调整,畅通“下”的渠道,确保干部队伍源头活水始终澄澈纯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