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上午值班,有空的时候独自在办公室待着,于是把攒了很久的课程拿出来学习。虽然没有学完,但感触颇深。
老师今天讲了一些大白话,谈到“学哲学的意义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学习佛学哲学,作为普通人既没有出家,也没有实修,只是像门外汉一样在门外张望。然而,听到很多居士的话后,似乎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有些人参加了居士组织的各种疗愈活动,但最终的结果往往不够正宗。
老师提醒我们,如果真的想认真学习佛教哲学,不如直接去寺庙。寺庙本身就有一些讲堂,可以为居士们解惑。这一点让我深有共鸣。其实,与其在门外徘徊,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回归根本,真正学明白了,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老师还提到了“止观”。“止”是让思绪停止,“观”是关照自己的内心。这个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当我们试图静止时,要么调息调不好,要么妄念太多,导致呼吸更加紊乱。
老师讲解了真正佛学大师的调息方法,听起来并不复杂,但每一步都是渐进的,只有做好前面的准备,后面才能慢慢进入一种“定”的状态。
老师再次强调“静能生慧”,指出人最难的就是如何找回散乱的自己,回到一个“静”的状态。遇到事情时,不是慌张,而是平静地思考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来挽回;如果无法挽回,那就学会接受。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非常不容易。
让我意外的是,这位老师竟然不知道“正念身体扫描”这一方法。看来,每个人的修行法门都不一样,但最终大家的目标都是希望获得一个平静、美满的人生。老师还提到,我们这些初学者、门外汉,不要奢求能把那些高深的哲学完全学明白,而是要学会为我所用——在生活中让自己平静、快乐,身体健康,这就足够了。
另外,老师还提到,佛学和治病其实是相关的。佛学赋予了人在特定背景下的人生意义,帮助人修正妄念,回归本心。这让我觉得,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该从“一体多面”的角度去看,才能真正领会我们究竟应该学什么、学多少、用多少,而不是道听途说,什么都觉得好,什么都想学。其实,这种行为何尝不是一种“贪念”呢?
二、今天去医美,顺便尝试了一次面部针灸治疗。同时,医生还给我做了全身针灸,过程中结合了热疗和电疗。治疗时,我感觉心跳加快,其中一根针扎在臂弯位置时特别疼。结束后,我一直心慌到家,起初以为是因为饿了导致心慌,于是赶紧吃了点饭,但直到现在也没有缓解。
这种现象让我有些困惑,不太好判断具体原因。我觉得可能这种治疗方式并不适合我吧。其实,我并没有特别急于治疗什么病,也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或许是大家对治疗的理解有所不同吧。以后还是要善待自己,少做“小白鼠”式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