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年味,没有农村浓,但也别有趣味。
今年新转火,按照习俗,当年要在新房过年。随着春节临进,县城各主干道行道树上,满挂大红灯笼,沿河两岸添挂橘子灯,县政府门口道路挂满福袋,年味有了。特别是夜幕降临,橘子和福袋灯光亮起,更是漂亮极了,驱车或散步其中,年味更足。
工作忙缘故,到大年三十还在单位,没来得及添衣买物,随着年龄增长,似乎对物质要求不是很高,加之生活条件较以往好多了,平日里想买啥都能买,不似小时候,就等着过年那身新衣服,还有那些可口丰盛的饭菜。
下午,想起鸡还没买,到家接到父亲来到农贸市场,看到杀鸡店已经清洗完毕,问是否还能杀鸡,不杀了,要回家过年。只能到超市买杀好的鸡,再买了些其他菜,算是晚上年夜饭的食材了。
以往,在村里过年,提前一个月早早的开始准备年货。
首先是腊肉。过年必备腊肉,村里杀了年猪,买上三五十斤猪肉,平常人家一般买那种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而我家不吃肥肉,则买那种带皮瘦肉居多的,切成大写相近的长条形,粗盐撒上,大力按摩,直至把粒盐均匀敷于猪肉表面,渗透内里,在用红绳子穿起,置于屋外竹竿上,充分吸收阳光晾晒,等着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从鲜肉变成风味独特的腊肉。当然,也会用同样制作方法,腊上几条鱼、几只鸡和鸭。这道菜在春节里,每餐都能吃上。
其次是炸豆腐。豆腐以前也是过年必备的一道菜肴。黄豆是自己种的,秋收时已备下,颗颗饱满,黄橙橙的,掉在地上能蹦老高。先把黄豆隔天浸泡在温水中,浸湿浸透,以便在磨的时候好磨。从我记事起,已经不需用石磨磨豆子了。村里有电磨,家家户户提着前一天夜里浸泡好的黄豆,来到磨坊,随着开关按上,机器轰鸣,半勺黄豆半勺水,慢慢往上方斗子里放,经过内部的研磨,出口处随即流出浓白的豆液,不一会儿一大桶黄豆就变成了白花花的豆液。拿回家,用白色细布过滤成细浆。过滤后的豆渣,伴上葱花在锅里翻炒热,也是一道不错的美食,抑或是捏成小团,晒干后也是一道美味小吃。细浆倒进柴火灶大锅,添上柴火,煮至沸腾。在煮浆的间隙,从杂货间拿出一年未用的制作豆腐家什工具,也就是一个正方形高二十厘米左右的框,还有一块刚好可嵌入的木板。待细浆煮好,也就是豆浆,这时,大人也勺上几碗,点上白糖,那个喝起来哟,真是细腻好喝,回味无穷。点上石膏,置于桶中,待凉下来后,慢慢成为晶状,是为豆腐花,这时在来上一碗,又是美味。紧接着倒入准备好的模具中,模具里事先放好了布,均匀摊开,待倒入适量的浆后,布四面绷紧码好,盖上盖板,其上用一重物,一般是几十斤的大石头压上。等上一两个时辰,拿去重物,掀开布,豆腐花成型,是为豆腐,因为加的是石膏,所以也叫石膏豆腐。用竹片制成的竹尺,划拉成大小一致的方块,白花花水嫩嫩的,很是诱人。制作到这里,炸豆腐的原料有了。起锅烧油,至沸腾,一块一块新鲜出炉的白豆腐放入锅中,油花四溅,炸制表面豆皮金黄,捞起晾凉,放在桶中密闭起来,等着过年食用。炸豆腐可直接热了吃,沾着酱油辣椒,金黄表皮夹带细嫩的内里,香。也可以酿着吃,大块的炸豆腐酿上精细的肉酱,一个吃下去,已有三分饱。
再者是黄酒。以前过年不喝其他什么酒,均喝自家酿的黄酒,用碗喝。度数每家不同,喜喝酒人家度数高些,不喜喝酒人家度数底些,且会甜些。糯米依旧是自家种的,晒干后保存。清水洗净,饭甑蒸熟,冷后放入密闭的大圆桶,中间弄成倒圆锥型,倒入上好白酒,密封好,静待时间把她变成佳酿。
还有黄粄、老蟹子、铁勺粄、曾粄子,等等,均是儿童时期的回忆。
如今,随着生活的便利,一切都删繁就简,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弄年货,多是直接从商场中买回。在县城,超市过年也不打烊,新鲜食材随时可买。不想村里,至少要过了年初二以后,才能买到新鲜的猪肉。
吃完年夜饭,带着家人到客家小镇赏烟花看喷泉,人山人海,过年永远是孩子们玩的最欢。烟花种类也是越来越多,各种形状在空开绽放,夜空画成五彩斑斓。随着音乐响起,喷泉有节奏的变换着各种造型,忽高忽底,热舞一般,甚是好看。许久未发朋友圈,今晚写道:新年快乐,如烟花般灿烂、喷泉般美好!
心安处,既是家。不管在城里、在村中,父母家人一起团团圆圆,年味自然不会少,都一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