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以下“症状”?
能用微信解决的事情,绝不打电话;能打电话,绝不约见面;
偶遇熟人,总是在打招呼和装作视而不见中左右为难;
想出门但刚好听到门外有邻居在时,都会屏息等待对方消失才出门;
对方主动取消了你一直不想去参加的聚会,你会非常高兴;
一群人在一起,时常会陷入坐立不安或尬聊的尴尬中;
打车遇到话痨的司机师傅,只会说“嗯”、“对”、“是”,但想要终止话题,也不会主动提出。
……
如果以上“症状”戳中了你,那说明你可能已经步入了“社恐”行列。
01 “社恐”状态普遍存在
百度百科对社交恐惧症的介绍是,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
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个人认为上述解释是对“社恐”的一种病症说明,是一种狭义的定义。
从广义“社恐”来讲,“社恐”是一种状态,就类似每一位现代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多少都有一些抑郁状态,但并没有到达“疾病”等级。
作为社会人,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无处不在,无法避免,在纷繁复杂的交际网络中生存,不得不需要灵活的头脑,游刃有余的社交手段;不得不需要懂得察言观色,不得不需要喜怒不形于色,不得不需要沟通技巧......
有时候被太多的“不得不”裹挟,人的“行动”和“思想”自然变得不那么自如。
当退去这些“不得不”,脱掉“不得不”的外衣后,一个人独处时,反而可以享受到难得的一份“清净”。
这份内心的“自由自在”,仿佛是“社恐”人群的一片“净土”。
02 90后成为“社恐”“主力军”
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90后们,逐渐成为“社恐”的主要人群。
不会、不喜欢、没必要的“高冷”范儿十足。
出门靠朋友的时代已经OUT,如今的90后高喊的是“出门靠网络”。
手机不离手,网络随处有。90后的世界里,仿佛没有网络解决不了的事。
他们乘着互联网“快车”迅速长大,体会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各种便捷:
聊天交友可加入各种“群”畅聊;网购、智能缴费,甚至网络就医问诊,各种线上服务,一键“通杀”;
了解娱乐八卦、世界大事可以在各大网络平台“冲浪”,据说90后是QQ和微博最大的使用群体。
如今,人人出门都必带口罩,这让当下不少90后感慨道:“戴口罩的日子我觉得我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缓解。”
口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社交恐惧症,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交。
表情藏在口罩里,似乎多了一份安心。
03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陈奕迅的歌——《孤独患者》
欢笑声 欢呼声
炒热气氛 心却很冷
聚光灯 是种蒙恩
我却不能 喊等一等
我真佩服我 还能幽默
掉眼泪时 用笑掩过
怕人看破 顾虑好多
不谈寂寞 我们就都快活
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
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
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
愈合 就无人晓得 我内心挫折
活像个孤独患者 自我拉扯
外向的孤独患者 有何不可
......
我是Jo小朵儿,乐于分享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的北京大妞儿,愿给平凡的生活加点料,给奋斗的人生多一点正能量,多一点色彩与活力!感谢大家的关注!
欢迎大家到同名的头条号串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