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摘评是将本书后记中总结的12个认知原理,一一进行了摘评。
摘1: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评1: 如果想让别人听你说,那么PPT或讲义就要少放文字,仅仅只给几个关键提示词即可,因为大脑中负责视觉文字阅读和听觉的是同一个区域,它一次只能接收来自视觉或听觉的一个通道的信息,所以听众只能在听你说话和阅读文字之间做到其中一件事情。
摘2:边看图片边听演讲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评2:图片能够对演讲内容起到很好的记忆作用,和内容相关的图片能够更好的帮助听众理解并记忆,与内容弱相关的图片,可以将听众有效拉回到你的演讲之中,但切记不要在图片上放太多的文字。
摘3:可预测的空间布局可以释放大脑资源,促进学习和记忆。
评3:在PPT版式布局设置,或讲义以及书籍排版的时候,使用相对固定的图文布局格式,可以最大化的释放听众的大脑资源,使听众将注意力资源放在理解并记忆课程内容上,从而加深学习和记忆效果。
摘4:我们练习时的环境以及练习过程中的感受都会变成练习内容的一部分。
评4:杏仁核和海马回相连,杏仁核主管情绪调节,当海马回在进行记忆编码的时候,它会直接把杏仁核此刻的感受和反应一起打包编码,这是我们的大脑属于联想记忆的直接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情绪和环境的刺激,会让我们更容易回忆起一些东西,当然如果是学习和考试,就要尽可能的在不同的地方进行,让海马的记忆编码对环境和感受脱敏,才能在考场上不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和感受,才能让我们想起最重要的是知识点。
摘5:我们无法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会损害学习和记忆效果。
评5:我们的大脑没有办法同时处理几个不同的任务。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在自我炫耀,认为他可以一心多用同时做很多事情,还以为自己很聪明,通过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能够提高效率。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做法违背大脑的认知规律,我们的大脑同一时间只能将专注力,也就是调动我们所有的意识感官,集中于同一件事情。一心多用看起来同一时间处理的是不同的事情,但其实是在任务之间不断的切换,每一次切换都要消耗一部分额外的能量,长期以往效率更低,更是对学习和记忆效果的一种损害。所以保持专注,一心一意才是高效学习的心法,多任务就把它规划好排好队等我们处理吧。
摘6:练习中的交错可以提升表现水平,实现技能迁移。
评6: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先教会再交错”。先教会的意思是我们要逐个把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性质扎扎实实的告诉学生,然后再进行交错练习。交错练习指的是把不同的知识内容交错在一起进行强化训练,以及在不同的场景下的练习应用。先交会,是大前提,再交错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技能的迁移能力,没有教会作为基础,交错只会让我们寸步难行,也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举个例子,打篮球,首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拍球、运球、上篮等逐个单一的基本技能,然后通过交错练习把学生放到实战中,教会他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技能。如果学生还不会拍球、运球、上篮,要让他在实战中享受到篮球的乐趣,就是天方夜谭了。好的教练先要用刻意练习,再用交叉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扎实基本功,还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都得到迁移。
摘7:积极接受错误可以提升学习、记忆和预测能力。
评7:错误本来就是我们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像高中数学,可以说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犯错之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错误,将决定我们学习记忆的效果,更将决定我们之后再遇到类似情境下能否提前预测错误防患未然。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所教会学生的并非是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后怎么应对,要知道高中阶段不犯错误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最顶尖的学生,也要学会如何在考试受挫以及无法正确解题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解题有效模型。尖子生、中等生和潜力生的显著差异,就在于看待错题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尖子生试错题为学习资源,中等生视错题为学习任务,潜力生视错误如临大敌。长期以往,这样的态度就会转变成行为,行为就会变成习惯,习惯最终就会直接呈现在数学的考试成绩上。作为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创造尽可能包容、让学生能产生归属的关系感,让学生感受到他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可以试错的一个环境之中,才能更积极的面对和接受错误。
摘8:回忆(相较于回顾和识别)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评8: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记忆的过程,理解也是为了更好的记住。而记忆简单拆分就是两个步骤记和忆的过程,当然也有很多人中间还加了一个编码、存储、巩固的环节,记比较好理解,就是我们把一个信息想办法放入我们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过程,而忆难度更大一些。我们很多时候苦恼于看到很多东西,不能在场景出现的时候及时的运用,就像每次和别人吵完架就非常的懊悔,事后不断的反思复盘,总感觉哪里没有发挥好一样。
那我们就要了解忆是分为三种不同的程度的,难度最低的是回顾、其次是识别、最难的是回忆,三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产生更深刻的长期记忆。回顾,比较简单,就是在我们看完某一部分之后,重新看一遍,这样的方式,会让我们的学习压力会比较小,但效果也非常有限,比如我们同样是背单词,回顾学习法就是我们对着单词读100遍,那其实我们不太可能对他有长期的记忆,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只以此种方式学习,就会陷入到简单机械的重复过程。其次,识别也是一种不错的记忆方式,这有点像做选择题,比如我们在做这题的时候:以下谁是李世民的弟弟?A李圆圆,B李冰冰,C李元吉,D李鸿章。很明显,我们只要看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能在这些选项当中快速的识别出正确答案,但如果当做一个解答题来回答这个问题,难度无疑就增加了很多。而最后一种方式也是最难的,就是回忆,不过也有人把它称之为回想,我之前还编过一个心法:读书不回想,百遍也枉然,其实就是论证回顾和回忆的区别。回忆就是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关键词的时候,能够把与之相关的整个体系或正确答案,完整的、准确的复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回忆,回忆是最难的,也是让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感觉压力最大的一种方式,但对于长期记忆而言,无疑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回忆相较回顾,或识别而言可以带来更强烈,更深刻,更易调取的记忆。
摘9:提前激活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习。
评9:在我们开始授课之前。可以引导听众回顾与我们主题相关的事实、数据、现状,让听众有一定的预期,同时给予一定的策略指导,可以有效的促进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好老师普遍会在开始上课之前给大家一个比较客观中立的事实作为开场,然后以教学目标和达成过程要使用的策略,作为指导来帮助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提前的预期。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短短的授课时间内,提前看到本节课的“小地图”,同时也知道在哪一个环节需要做哪些工作,这样也多了更多的掌控感,对于学习内容而言也更加的有效。
这也像前几天在听心理讲座培训的时候,听到有心理专家讲在做患者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同步进行心理教育,要让患者知道,在排解他情绪的过程中,会使用到一定的策略,这个过程能够让患者或者让学生能够对于学习内容有比较好的把握。所以不管是大的讲座或者小的40分钟授课,提前给到学生这样的一些相关事实,预期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的效果。
摘10:可以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评10:在我们给学生进行讲课的时候,可以利用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我们想表达的主要内容,同时故事还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形成和有效的思考。就像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如果要引入指数函数这一节,那可以提前给学生讲一讲澳大利亚野兔泛滥的故事,或者癌细胞增生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指数增长,在我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怎样可怕的存在。当然也可以用更加抽象一些的物理现象,比如原子弹的爆炸反应,其实背后都是由于指数级的增长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在人类社会中,这样的能量有时候是带来毁灭性和灾难性的,那我们也把指数函数的增长方式称之为叫爆炸性增长。
这样的故事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记忆,更利于思考该怎样利用指数函数去解决问题。当然对于一个篮球爱好者来说,肯定也要谈一谈我作为初学者如何去提升自己的技能,规避风险带来的伤病,更好的享受这项运动,比如说在学习篮球技巧时,我更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在篮球励志故事中,给自己带来启发的片段。
作为高中数学老师,我会不断的回想起任勇老师在给我们讲自己的故事时,提到他的成长,他的对篮球的热爱,这也一直支撑着我不断的去坚持这项爱好。我们的大脑在进化中对故事有着极度的偏爱,因为这是我们传承经验、提升认知,从而提升我们生存几率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所以作为初学者或者作为老师一定要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记忆形成和思考。
摘11: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学习效果(但高压和零压力都是有害的)。
评11: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总会有一种感觉---压力是不好的,而且在出现压力时我们总想逃避,除非没有办法逃走。那压力真的如洪水猛兽一般吗?其实不是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压力为我们的生存和繁衍带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适度的压力下,我们能够调动全身的能量和资源去应对挑战,从而表现得更好,但如果压力过大,又会导致我们在面对威胁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的应对,这个时候压力就变成了一种影响我们发挥的因素。
那在学习中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记忆力和整体的学习效果,如果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大,那我们的身体就不能有效的调动资源,把面前的内容变成挑战,在我的另一篇读书笔记中对压力导致的生理反应有更加直观的解释。
所以我们不管是自己学习,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学生进入到有效的压力挑战区,要极力的避免让学生一直停留在无压力状态,或压力过大的威胁状态,那就要求我们有比较敏锐的觉察能力,在感觉内容开始进入枯燥重复的状态时,主动的给予一些变化让学生进入有效压力挑战区,可以是声音的变化,也可以是突然点名回答,都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压力状态。但也要避免让学生进入过高的压力状态,比如说对于学生的当众批评,会带来过度的压力反应,这个时候学生反而学不进去。
摘12:把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评12:数学学习是一个需要重复多次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是一次将一个内容完全讲透、让学生练透,再前往下一个内容,或者一次讲一部分不同程度的内容,把不同层次的同一主题放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分散的讲解,到底哪一种更有效?毋庸置疑,将数学训练分散到多次课程中更加有效,这样的分散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速度。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要在高考一轮复习中帮助学生强化三角函数的知识内容,有效的做法是将三角函数的内容放在不同的课时安排中,进行强化和讲解,以及在一定的间隔之后,进行重复强化练习,如果想一次性将三角函数彻底讲透再进行下一节的学习,那很有可能我们就会陷在这一节而拖慢我们整体的进度。当学生不能一次很好的掌握一个内容时,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将这个内容分散在几天、几周、几月中间隔的出现进行分散练习。
再举个体育锻炼的例子,如果我要通过做俯卧撑来锻炼上肢的力量,最有效的做法是每天或每隔一天进行超越能力边界的力量训练,比如第一天如果我的能力极限,只能做八个,那我可以每次做八个,间隔30秒做三组,一个礼拜之后做八个已经没什么压力了,变为每次做十个间隔30秒做三组,一个月之后我就可以调整到每次做12个或者负重训练,分散练习能够有效的刺激我们的肌肉,让它持续适应当前的强度并不断地变强壮。
而大脑作为身体的重要器官,他的强化原理也类似,即通过将一个主题的内容分散到几次课程当中进行学习,可以更加有效的刺激大脑神经元,在多次间隔中持续的进行链接,每强化一次,就会变得更强壮一些,这样我们的记忆就更加牢固,在学习过程中也有逐步提升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