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善,或生命的存在冲动to be的先天机能,以及它落到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作为从诉求向下放下的梯子,能够承载一趟地府之行。地府之行在于一个人不带任何条件预设而是基于经验所给出来的任何东西开始这一段存在的或向善的旅程。只有善本身能作为向下的地府之行的可靠的保证,作为形式或方法论指出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任何成见偏见都只能可能保一段路,但是不能用它走完整段旅程。这在于意见即使为真,它作为实在的真理,总是作为某种条件预设之下相对的真的东西。多走一步,离开这条件,它就无法享有真理之名。
弗雷格分析句子,使用概念来把捉对象。在实践领域里,苏格拉底使用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来产生和认知实在的真理。实在在这里突出其经验属性。它作为实践中的理念,是起点,也是回归的终点。如同实体总还要其形式落到质料上,质料的存在使得实体区别于形式。把经验(包括人性)的东西把质料类比胡塞尔的独立的部分或弗雷格的满足的东西,把形式的东西类比胡塞尔的不独立的部分或弗雷格的不满足的东西。
2心理机制的功能,用笛卡尔的语言,在于对一个我思的存在负责,但是不对任何我思的内容负责。在苏格拉底的语言,它体现于善的日用而不知的存在所表现出来的灵魂的统一:无论统一于何处,无论是理性的统辖,激情的主导或欲望的奴役。它表现为一个自身统一的诉求的努力,但是其中还并不承诺任何方法或根据的具有并不蕴含它们。
当某些心理机制受到破坏时,会在别的地方发展出补偿机制。就像一条根被阻断,会壮大附近的侧根。但是补偿机制和某个功能相应那个机制本身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工具理性或理智试图对于理性的补偿,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结果的可以接受,但是追究本体或问题本身,理智的结果导向没法替代理性的原则导向。这里理智和理性是相对的形式概念。这理性本身指向目的时,是一种理智。但是对于补偿机制,对于前者的目的并不具有认知,而仅仅在结果的善恶的判断给出的反馈里作为自身的标准,前者的结果对于它就是某种经验本体。前者对于它而言就是某种理性了:理性在于智慧范畴下的认知。
补偿机制因而是一种目的而言盲目的,结果导向而非目的导向,因而是迟钝的。对于实践所要求的一种知识的明见而言,心理上的补偿机制是盲目而笨拙的。这种特性在复杂的情况中会使人绝望。试想一个盲人在复杂路况里要求和常人一样速度行动。常人一眼可见而具有认知作出预判的有预期的行动,和一个没有视觉认知而仅仅靠走到哪算哪的摸索比较,后者要多经历无数的对于前者而言不必要而于它是必要的摸索。它没法做到前者所能做到的基于认知而带有预见的行动。
而苏格拉底的知识,并非心理机制的功能。心理机制提供一种任何知识或谬论都需要奠基其上的条件,它就是某种仅仅统一的要求,无论其方法以及是否达成统一。它不对理念的真负责,但是对于提出理念的存在的要求,要求任何统一的诉求。而真源于善。
这样,就可以把统一和一划分为存在和真两个部分。统一的诉求源于一种心理机制的功能。这种心理机制总是服务于统一的要求,因而是否可以把统一的要求从心理机制中提出来,就它作为对于心理机制的功能的要求的提出者而言提出来,它就一种先于心理机制的东西。一种先天的生命冲动。它和心理机制之间,类比从判断为真的要求落到根据的指出上,后者是本体上基底的东西在先的东西作为本体。这种生命冲动作为心理机制的本体。
本体落到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它作为真的原因。它可以不知,但不是逻辑上不可知,而是经过反思分析总是可以认知。并且,按苏格拉底的线喻把世界划分为逻辑上区别又相联系的东西的方式,可以把这种一的诉求本身归于或看作生命冲动或存在诉求本身。而它作为生而为人的逻辑配置。它是整个思辨运动的起点或第一因,带动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的第一个齿轮,一个自转而非为别的东西所带动运转的齿轮。它是动力论而非传动轮。
向上的路的台阶或梯子是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的方法得到一个作为分析命题的相应于所分析的东西的方法,一种形式的方法。在这里,分析的方法是作为范畴的眼光。相应于这眼光的是有根据地判断或讲理或辩证法作为绝对原理的确立或自觉。而基于这种眼光这种分析得到的作为分析命题的,是相应于分析的对象的具体的逻辑、一个经验的逻辑。类比w的语法考察作为任何语言游戏的理解所共同分有的语法句子和具体语言游戏的语法考察所得具体的语法之间的关系。前者作为语言游戏的总体的语法句子,作为范畴的语法命题。后者作为基于这种范畴的眼光之下有意识运用,在经验的考察下得到的具体的语法。
那么向下的路呢?相应于认识论的向上或朝向原因朝向本体的路的分析的方法,向下的路由基于根据所做的判断所铸就。分析的方法和基于根据的判断是认识论和实践中本体的向下运用这上下而求索的梯子。它们是辩证法的一体两面。基于分析所得总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断言为真:分析命题总是真的。而基于根据的判断也总是真的。两者之所以为真,基于满足它们都可以归于一个同一性命题,而总是真的。这同一性命题就是辩证法的本质。
或者说,一个经验命题之为真,基于给出充分必要条件。在这里,必要条件指思辨推理的形式。构成充分条件的另一部分就是经验条件的给出。这经验的指出使得一个经验判断具有这样的形式:z=f(x,y)。
这里,f()突出先天逻辑的划分,突出方法论的考察。把x规定为这种考察中指出的经验的逻辑作为形式条件,y规定为逻辑之外经验条件。
3个变项之间,指出一种因果关系。使得一个可以归于别的东西的函项,为后者所表达。这个命题作为经验的逻辑,是特定经验的考察的逻辑前提,就此经验之内而言,它总是真的。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中的分析的方法和基于根据所做的判断作为台阶,是真理和知识被认识和拿来运用的同一个原因。分析的方法保证得到的分析命题总是为真,基于根据地判断使得产生的认知总是真的。
但是这里的分析的方法又要区分经验的分析和分析命题的分析。对实在的理念的提出真的要求,做的经验的分析。实在的理念作为真的也基于的是作为有根据的判断,这里的根据不是指形而上学的善,而是实在的具体的包含经验判断的根据。
而作为形而上学的善本体论的善,突出作为一种范畴的眼光的分析的方法,任何基于根据地做判断的绝对原理或方法。善是一种眼光的自觉或有意识。作为经验分析这个行动的进一步分析,所得到的不满足的分析命题。而经验的分析突出来的是作为充分必要条件的满足的东西实在的东西。
3理念善作为伦理学的逻辑,它不是伦理命题,但是作为产生出前者来的绝对原理,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语言游戏中的语法考察基于语境中领会到生活形式,文化制度的传统的东西。它们在伦理命题之下,作为可以说清楚的东西,却对于伦理命题没有意义。语法考察之于伦理命题如同建筑中作为建材的砖石的给出,质料的提供。但是如何适用它们来建造一座伦理命题为拱顶的大夏,却不是语法考察所承担的责任。在这里,有一种质料不分有形式的思想的情况。
作为理念论里结果的东西的本体上在后的伦理命题,它是向下的地府之行的产物,它同时是语言的理解而言可说的东西所构成的世界而言可望不可及的拱顶。它是某种经验条件之下把经验看作受到绝对认知而非相对的某种程度的认知而言的绝对真理。在这里,经验的受到认知基于一种形式上的眼光为条件,就此而言绝对真理奠基于一种绝对的眼光:这是无限的存在者的东西,而不属于有限的人所可能。
哲学和逻辑学的联系,大体可以类比科学和数学的联系。数学不关心任何经验,但是能够作为经验的解释的基础。逻辑也不关心世界是什么,但是可以作为世界的是的给出的基础。或者逻辑不关心being,但是作为being的先天形式。
当逻辑只是成为工具,人不认识到理性践行理性而只认识到工具理性或理智。理智作为后于目的的东西,它本身旧不作为本体。而是随着目的的经验性而跟着可变的。这样,对它就不能谈论一种绝对原理或先天概念。他没有先天概念的概念。或者说,当他不是处于受动性生存,而是在此之外有机会站在自由的舞台中,能够体会到无所凭据。自由之中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是一种伦理判断,这种判断要依赖在先的理念依赖绝对原则作为方法论而产生出来。目的本身在此善的践行之先不存在。善者总是作为自身善的践行的结果。理智在此由于找不到目的而无用。这里是理性的舞台而非理智的
自身审视整体的统一的要求,在灵魂上产生认识我自己,认识自身的需要,做一个经验判断。然后认识到的东西作为目的作为某种智慧范畴之下的东西,它进一步作为种种外部事务的统筹的根据或轴心,产生出种种东西的考虑总体的体系性。
4善作为最大的知识问题,相当于指出一种信念:世界的运转有其本体,这本体就是讲理按照道理来得到结果上的善者,反之产生恶果。真理和知识就是对于道理作为本体的指出和认知。条件关系的存在,认识它,并且以它为规范期待结果的善者的运思中的遵从绝对原理。遵从这绝对原理指出的就是基于条件关系来有意识地产生任何目的。
非实在的理念的逻辑配置,是作为绝对原理或先天法则践行它。无论结果这样或那样,是理念之外的经验条件使然,它们无损于理念的荣光。
并且始终要区分非实在的理念和实在的理念,后者比如正义的城邦,和三角形理念,它们是逻辑上根本不同的。正义的城邦是一个伦理命题,它蕴含经验的判断。而概念三角形的定义不是伦理命题,只是一种数学物理所刻画的规定性。它没有对错。
柏拉图的理念论,应该局限于非实在的理念,局限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所凭借的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
而近代天赋人权的理念,虽然和善有着同一个“理念”之名,前者是作为方法论的非实在的理念,后者却是作为具体的值得诉求并且作为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拿来追求和践行的目的,是实在的理念。
并且,和实在的城邦的正义不同在于,城邦的正义是一系列的基于给出个体和城邦的生存诉求的认识所设定的目的,基于给出目的在怎么做上的规范的落实。而近代的天赋人权的理念它不是怎么做,而是对于人之为人的自我定义,基于一种对于人自身的需要的认知,把它作为实践的目的。它突出来的不是怎么做而是目的的考察本身。近代的法律中划分宪法和下位法。宪法作为对于人自身需要的考察的结果,并且基于对自身需要的满足而把它设定为目的的东西。宪法的立法是人为自身立法的第一步,是理念的践行的第一步,把需要 一种思想 确立为实践中的诉求或目的。下位法则是怎么做的规定。下位法可以和城邦的正义类比,具有相同的逻辑位置。和近代宪法相应的是古代对于个体强调结果上以整体的城邦的生存为自身生存的条件,而突出来的城邦的生存作为诉求和目的的给出。
苏格拉底忽视了对于城邦和个体的关系,整分关系的先后的值得探究。从而没有认识到城邦的生存只是作为诉求这个范畴下的实例,忽视了这个范畴或逻辑位置的存在,作为一个不满足的逻辑函项的存在,用一个实在的或经验的城邦的生存直接替代了本来是一个函项的东西的位置。从而错失了理念论的修正的机会
认识人自身,是一个经验科学的工作。近代的心理学 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都在做相关的工作。这里的区别,心理学作为本质的认知。是一种本体论的东西。别的社会科学则是基于某种心理学的结论作为自身的逻辑预设的情况。当然,从社会实践中结果上的东西反过来可以分析一种人性固然的规律性,这里基于一种分析可以使认识从结果的东西到原因的人性本身的揭示。
这种基于结果上能确定给出的东西分析一种原因上人性的规律,就是苏格拉底在城邦的正义的基础上,通过以大见小的眼光的处理,得到正义的定义 这个方法。
但是这个类比也有不同。从城邦的正义到正义的定义,是对于分析命题的分析,一种形式的分析。从人做出来的行为到人性,后者是综合命题。而这个分析毋宁称为推理,类比基于一个意谓真的代数句子,推理这个代数的意谓。
5基于本体论和认识论有2种谈论方式。前者基于知识,算术那样解析出一个东西内在逻辑的脉络,以及现象的来龙去脉。后者联系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基于一个现象虽然不了解原因的东西是什么,但是可以合法地谈论蕴含这个名称的判断或事实为真。以此为认识那个名称的含义的契机。
6二阶概念在于它作为可思的抽象对象,有别于可感觉共相或性质。比如红,长,快慢,软硬。区别于可思和可感的东西的划分
7灵魂的理念有两种。
一种是作为多和一的关系中相对的形式。欲望 智慧 激情 理性 正义。它们都是范畴。以及善。善作为多和一的关系的原因,而作为本体。
原因,本体,类比数学中二阶导数的求导,弗雷格的二阶概念的分析。分析和求导类比,突出一种动因,探究变化的东西之不变的原因,作为本体。
另一种是实在的理念。类比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的形式和质料的划分。这里实在突出地府之行,形式的理念最终作为现实世界的判断,最终需要落到一种质料而言的实在上。这就是认识人自己所给出来的人性的揭示。智慧 欲望 知识,最终都是关乎这实在的判断或洞见。
整个形式体系,作为彼此在相对联系中的整体,类比解析几何中任何对象的指出,指出其总体的形状大小后,还需要指出其所处于的坐标中的位置。还需要指出这个相对的坐标轴本身。这里,整个形式体系的理念,还需要落到人性需要的固然中,揭示出来的东西。
并且,人性本身也基于满足而走一条向上的路。这就是经验科学的心理学指出来的需求模型。这条向上的路里,人的需要的唤起,还是基于一种自身审视整体的统一的机能。有别于作为实践中基于目的给出在先的城邦的正义的谋划的正义,其中始终有赖于这统一的诉求的向下的有意识运用,这里是向上的路中统一诉求或to be的机能作为一种生命的自觉无意识起到作用。日用而不知的顶端,就是生命的存在作为这种存在诉求的存在,生命和存在机能作为逻辑配置的东西。它们作为自动或自由的东西。作为主体。主体和自动而非被动也互为构成逻辑配置。
因此,就质料而言实在,认知而言——其存在就是对它作判断——这里还是以统一的机能为前提或原因。因此,善作为本体贯穿一切,作为造就任何东西的原因也作为它们被认识的原因
======================
a dream
金师附小前那条路对面那片地方 还没拆迁。都是一些小胡同 老水泥房。又像青春小区过去那条路边。又不是。边上有条小溪。有个机房在那边 在那上班。就近带崽子们租住那里。几步就回家,后门沿就是小溪水流。带着崽子,xx也在,去泡水。就算洗澡了。
怎么到这里的?之前,是自行车带着立行,找一个地方过来的。从湖海塘,保集那边过来。
去lx那里。他那好多人在。不认识。男女大小都有。M有什么庆祝活动?看到了M。看他们忙,呆了一会,就出门走了。自行车停湖海塘边上。大体是现在的小区格局道路开发的样子。车推出来,LX来了。说带我过去。他也有什么事情。他喝酒了,推车不利索。我就让他坐后面,我来骑。过了通济桥转桥下,是通园路的样子。又似乎是和朱,又是和kk,在那条早前安静的小路上。一边是溪流,靠溪流北岸西往东走。找一个地方。有手机坐标。在一个岔路口,大体是江边金师附小那掉头叉进去地感觉,一条斜回头小路,路边屋子上有些牌子。认字。大概就那里。
然后就模糊地转到自己在那租房。家里有房,在外面看舒服的地方住着 跟着感觉走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