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推荐了一位神童:“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刘晏不光小时候聪明,长大后成为一名理财专家,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复苏功不可没。
为发展水上运输业,刘晏在扬州建了几个造船厂。船的出厂价,刘晏的预算是一艘船一千缗钱,一缗是用绳把一千个铜钱串成一贯,一千缗就是一千贯。
有了解行情的人觉得这个价格太高,刘领导是有什么想法,还是让人糊弄了,我得提醒提醒他。
刘大人,现在造船成本没那么高,不到您预算的一半儿,花不了那么多钱,可以省省。
刘晏摇摇头,No!No!!要干大事,就不能光盯着眼前这几分几厘,抠抠巴巴,斤斤计较,要有个规划,往长远看。现在船厂刚开始生产,花钱的地方多,有些事情计划不到。无利不起早,谁做买卖不图个挣钱,愿意白忙活?挣不上钱,哪个环节都不会顺畅。船厂这么多工人,都有老爹老娘、老婆孩子,都要养家糊口。他们多挣点钱,不用吃了上顿,发愁下顿,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就会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在厂里干活儿。这样,造出来的船才会保质保量,才会经久耐用,这是最重要的。如果钱不到位,使劲克扣,进不上好的原材料,各个程序再偷工减料,偷梁换柱,该用厚的变成薄的,该用大的变成小的,该用好的变成次的,实在没有的干脆省了算了。工人整天为家里吃喝犯愁,工作上走神容易出事不说,可能干几天成了熟练工,走人了,再招人,又是新手,刚培训出来,可能又要走,船的质量还有保证吗?按现在的生产成本,如果以后有人往下砍费用,砍一半儿还能将就,再往下砍,那船还能用吗?估计没几天,就得报废。
五十年后,果然负责的官员“精打细算”,把造船费用砍了一半儿。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就按实际生产成本支付,一个子儿不多给,造的船又薄又脆,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结果,也就结果了。
该降的成本要降,但影响到质量的成本,还是琢磨琢磨刘晏的话吧。一分价钱一分货是有道理的。
【原文】刘晏于扬子置场造船,艘给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请损之。晏曰:“不然。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完矣。若遽与之屑屑较计,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减之者,减半以下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运矣!”后五十年,有司果减其半。及咸通中,有司计费而给之,无复羡余,船益脆薄易坏,漕运遂废。[边批:惜小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