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Guan的出现,或许是又让我们回归到了一个非常单纯的个体!当你必须和身边人保持距离,无法群聚的时候,你依然可以活得很充实,可以和自己建立好关系。
似乎好久没有和自己单独在一起了,甚至有时是害怕和不知道如何与内心的自己待在一起。朋友️好友已经超过1000人,但大部分人基本上早就不再联系了,我们彼此只是对方通讯录里的一个头像而已。类似这种关系,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关键时刻,依然找不出几位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人。
一直以来,我对于“社交关系”就是个矛盾体,一方面羡慕那些好人缘,可以左右逢源,一通电话,就能帮助他们在关键时刻逆转危机,顺利成事;另一方面又不肯冒险拓展,为自己设限,只和固定的人交往,以此下去真的很难积累人脉。庆幸的是,就在前几天我看到了这本书《连接的方法》,让我重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脉拓展?什么是有效的社交?
作者“超级连接者”苏珊·麦克弗森沟通专家,演讲家,多家知名商业出版物撰稿人;多年来的职业经历,结合丰富的成功案例,与大家分享独特的方式来构建更深层的人际关系-返璞归真,发掘内在人性。
《连接的方法》这本书是一本人人都需要的人际关系的行动指南,充满了幽默、谦虚和智慧。它教你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告诉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人误以为所谓的“人脉”就是要设法结识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总想着在别人身上捞点好处,帮助自己功成名就。事实上,这样的功利起点,才是正式地扼s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网。作者认为,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哪怕你一无所有,只要你发自真心地关心他人,也是有价值的。
“超级连接方法”可被分解为简单,易行的3个步骤:聚集,请求和行动。
聚集:检查你与自己的关系,明确目标,跳出束缚,创造机会,找寻“星群”中的颗颗明星。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做回自己,拒绝做讨好型人格。人们总以为,和人交往首先是博得他人好感,甚至如果自己说话过头,或者违逆别人的意思,心里就开始担心别人是不是对你有意见了。再或者别人找你帮忙,从你这要点什么,你都来者不拒;慢慢地,你的私人空间就会被他人吞食。而人一旦缺失了,你的存在感自然也会降低。
若想得到别人认可,我们一定不要畏惧将自己的本真展示出来,坦诚告诉对方,你的喜欢,你不接受的东西,只有这样,你说的话才会被他人听,你的意见才会被别人考虑。
初次与人见面,再华丽的谈话技巧,都比不上倾听的行为,它能在短时间内唤起对方的满足感,近而欣赏你。焦点放在对方身上,不要总是高谈自身经验,这对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一点帮助也没有。专注聆听是要抱着感同身受的态度,思考与接纳对方的话语,同时也能让对方想要找你说话。如果因为对方的话让自己有所启发,也要及时把喜悦的心情传达给对方,对方知道自己的发言拥有力量,也会对你产生好感。
人的存在感由低变高,不可能是一蹶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练习。需要通过学习和搜集知识,罗列计划,掌握某类技能。只有这样,你的价值才能在群体中得到认可,你也才有信心为说的话,做的事承担责任。
请求:发现z直接的需求,分享资源,经验,关系和观点,主动利他,让人际关系变得真实,深刻而有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互惠互利”的,基于互惠的关系才是可持续的关系!当你在寻找人脉里的重要人物时,同样那些高端的人脉也在评估你:为什么要帮助你?所以说,让自己变得对对方有价值,是建立连接的重要条件。
一个人如果不能给他人带来任何新信息或价值,他在群体的话语权将会降低,影响力也会减少。为什么有的朋友你会信赖,有的人交往一次,你变觉得以后不会有交集?那是因为和你关系走的近的人,往往是和你信息重叠度高的人,你能从他们身上得到生活,工作或者情感上的帮助,同样对方也能从你这里得到对等的回馈。如果两个人互惠互利面很小,人际纽带便不一定牢靠。
例如:公司里受重视的员工,之所以左右逢源,得到老板和同事认可,通常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公司的一项或几项核心技能,其他员工工作出了问题,这些人都能想办法解决。这类人,在一个团队里,是不太可能被忽视的。
所以,初到公司的职场新手,要想快速被人认可,一定得有一两件独特于人的东西,让人觉得你有价值。去学习一些新工作技能,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当别人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才能给他人提出意见或提供帮助,话语权也就迅速提升起来了。
行动:跟进,巩固已有关系,加深新建立的关系,履行承诺,与对方保持联系,并将其变成有意义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勇于为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承担责任。有些人说话不算数,明明做好了承诺,却总找理由搪塞,或者在犯错时不愿站出来承担责任。人的可信度在对方眼中一旦被拉低,很容易导致做事情时,他人就不会再想到你。
人的信用额度是衡量一个人在群体中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类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帮助,也更难被群体忽视。所以我们要小心经营信用额度,勇于为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承担责任。
在《连接的方法》这本书中,作者也反复强调她的人生哲学。即“工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工作”。每次谈话,每段关系,只要是我们投入时间的事情,其目标都会推动我们个人生活的发展。
存在感低,说到底还是社交能力不足的问题。当你被周围人忽视存在感的时候,我们学着追问自己,发现背后的原因。通过书中给出的提示和建议,找到这些原因,才能改变自己的沟通习惯,重新夺回话语权和存在感。
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不要畏惧他人质疑,在潜意识里改变自己不敢说话的心理状态;或者通过给人积极的鼓励,证明你在这个群体的存在。实则是告诉他人,你想过这个问题,而且想得和他一样深入。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汲取你所需要的东西,看清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事半功倍。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让你变得更加富有,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