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和27日下午我参加了东城区小语同课异构活动,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的四位年轻老师所讲的《晏子使楚》。
第一节执教的是张丽老师。作为第二课时张老师抓住“晏子”这条线引导学生学习,完成了三个学习任务:1、楚王三次怎么侮辱晏子的?2、晏子的三次反击,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3、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后面进行了拓展和迁移。张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由扶到放,第一次反击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后面两次反击让学生实战练习,习得方法,加强巩固,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后面的拓展和迁移,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的艺术。个人认为在第二个环节“浏览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时,老师应给学生浏览的时间,而不是问题刚提出就指名回答。另外“晏子的语言妙在何处?”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大概知道晏子话的意思了,并没有体会到妙在哪儿,很多时候是老师把答案灌输给了学生。但是妙在哪儿,又不仅仅是老师所概括出来的这些,所以难点的突破还不够。
第二节执教的是毕丽莎老师。毕老师同样采用出示学习目标的方式来完成第二课时:1、楚王几次侮辱晏子,分别是怎么做的?2、晏子是如何战胜楚王的?体会语言的妙处。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4、课文运用了什么手法?后面安排了拓展和练习。毕老师的课相比较第一节张丽老师的课,朗读是这节课的亮点。朗读的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为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晏子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我认为如果能让学生加上神态、动作,表演式的朗读效果会更好。毕老师的课相比较第一节张丽老师的课,朗读是这节课的亮点。朗读的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为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晏子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我认为如果能让学生加上神态、动作,表演式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第三节执教的是陈老师。听陈老师的课就知她在听完前两节课后,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反复的修改。特别是在“晏子的语言妙在何处”这个难点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她采用推理填空的形式辅助学生来理解体会,虽说学生也许还不能很清楚地讲出来妙在哪儿,但已经对难点教学有所突破,我认为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我想要真正地让学生讲出来的确很难,因为仔细去推敲晏子语言的妙处有很多。所以我觉得学生能有所意会,能抓住主要的说出来即可。比如在讲授《杨氏之子》时,我们就体会了这个孩子他的语言就妙在也是在姓氏上做文章,而且不是直接说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而是采用反问的语气委婉地说。再结合晏子来说,第一次回击楚王时,他也并没有说楚国是狗国,而是委婉地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然后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委婉的语言,在狗洞上做文章,将计就计,让楚王只好大开城门。
第四节执教的是张雅琳老师。张老师的思路有所改变,前三位老师都是在学习“三次较量”后体会晏子的形象,张老师则是在每一次较量中去深入体会晏子的形象。特别是在第三次较量中,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老师的多媒体设计巧妙,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两个“水土不同”的意思。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容量有点大,对于楚王的形象学生能体会到就行,不必做过多讲解。
四位老师虽然年轻,但教学功底深厚,轻松驾驭课堂,令人钦佩。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很大收获,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语文课堂离不开读,如何落实读?怎样读出味道,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意境……另外老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一个授课者、引导者,还应是课堂的管理者、课堂气氛的调动者。时不时的和学生互动,老师不妨范读一段,不妨和学生合作一段,我想课堂定会充满活力的。总之,此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们在对比中发现不足,共同探讨,促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