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不敢当,说得好像我是什么权威。
不如说,是分享一些个人的见解,提供一个“可能的判断方式”。
对于我而言,书的数量、质量,可能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 “读书量”的定义
只有定义了读书中的“书”是什么,才能考虑“量”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说,今年我读了几本书几本书,所以我收获几何几何。
所以“本”本身可以是一个“量”的衡量方法。
但我也认为,一切的信息都可以是“书”。
或者说,一切能够印证某个逻辑、某个观点,或是引发我们对于某一现象、某些观念的思考的信息,都是一种“书”。
一如《红楼梦》中所提及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学问,载体是书;文章,积累在一起,也是书。
于是,在我看来,决定读书“量”的,并不是“书”本身,而是你在消化了这些书本后,所获得的思想的“质”与“量”。
也就是说,唯有输出,才能够算进“读书量”去。
打个比方,假设我想研究心理学,那么,我读10本心理学的书。
这时候,别人问我对心理学的看法,我回答,答案是A。(A代表一大段在这里可以省略的观点)
我觉得很有趣,于是继续阅读,又读了20本心理学的书。
这时候,别人再次问我对心理学的看法,我回答,答案还是A。
那么,后面这20本心理学书的阅读价值高不高呢?
那么,是前面的10本高一些,还是后面的20本心理学书高呢?
如果,我回答,答案可能是A,但我认为也有可能是B、C,或者D。
那么,后面的20本书,价值是不是又不一样了呢?
当然了,只要“书”的本身具有足够高的质量,同一本书,我们读一遍的输出,和读十遍、二十遍、一百遍的输出,很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确实只读了“一本”书,但是这个“量”是否依然很少呢?
交给各位读书人来判断。
2. 读书的目的
这也是最核心考虑的部分。
前些日子我看的一部美剧,里面有个非常有趣的情节。
两位阅读高手和一个普通阅读者通过大量阅读某人的日记和著作来寻找破案的线索。
阅读高手以极快的速度阅读,而普通人则嘲笑他们,说这样的阅读不可能发现什么信息,还是我这样细细读才行。
阅读高手反讽道,你大概还会说,阅读本身是一种消遣吧?
后来,普通人确实从他看的书中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立马在阅读高手面前炫耀自己的发现时,两位阅读高手就在一瞬间就把这条线索在其他已阅读过的一切内容中相关联的信息全部整理出来了。
要说谁才是真正的功臣呢?在这种情形下,肯定是阅读高手了。毕竟,即使这位普通人不在场,高手们迟早也会看到这本书。
但是,在其他场景下,快速阅读是否是必须的呢?
像这位普通人一样,不给自己设下什么目标,信手拈来,像看故事一样看书,可能才是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的现实吧。
读书的目的影响到的,不仅是书本的选择,更是我们对方法的选择。
当我们想要快速积累学问见识的时候,当然必须选择阅读高手的阅读方式,甚至,像这个普通人一样,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直接去享受阅读高手整理的结果。
而当我们确实想要把阅读当做一种乐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放松心情,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品读。所谓“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那么反过来说,当我们做阅读高手的时候,自然是对数量、质量有着明确的要求。
而当我们回归“普通人”的时候,自然是怎样能让自己开心就怎样来。
说不定,有些人会以快速浏览大量书籍为乐,而有些人,则可以从一本书中窥探世界万物的道理。
好像是什么时候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天才,就是可以从配料表或说明书中悟出真理的人。
某种程度上嘛,这句话,还挺符合逻辑的。
同时,也结合第一点我们所说的,输出才是“质”与“量”的评价标准。因此,一本书也好,一百本书也罢,关键是,读有所得,所得为何,所得几何。
以及最重要的,所得是否所愿?
还是交由各位读书人判断。
3. 书本信息的容量与价值
我在过去最喜欢看的书目类别,是百科和奇闻。让这样的我去评价书本的信息容量多少会失之偏颇。
一定要说的话,我认为,哲学书本、自然科学书本、教科书,这三者是包涵了最多信息容量的书籍。
因为它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架构,不需要追寻草蛇灰线,不需要情绪跌宕起伏,不需要任何——当然如果有,也会很精彩的——风格,所以“无关信息”会很少。
当然,如果是想要学习写作的人而言,倒是上述这些所谓“无关信息”才是最关键和珍贵的——而我坚持认为,即使如此,这些信息依然是大餐中的“调料”而非“食材”。
食材给予人以营养,而调料给予人美好的感受。
此外,同样能达到如此高信息量的“书”,就是各类艺术作品——调料丰富而又有机统一了,也许确实会让我们产生“通感”。
不过,艺术作品有着明确的门槛和阶梯,而且也与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有着比较直接、强烈的关联。
也就是说,它是首先以感性的方式接触到我们的认知,然后我们才会开始考虑理性上的理解。
除非我们一开始就具有了“阅读”这些艺术作品的门槛,否则最初决定它们对我们是否有价值的,仅仅是感性上的内容而已。
那么话题又转回来了,对于过去的我而言,为什么会选择百科和奇闻呢?
百科,代表了“现实会遵照各种逻辑运行”;哲学说的是“各种逻辑”;教科书是“某种逻辑如何发现,怎么用”;奇闻,代表了“以现实的那套逻辑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先不展开了)。
我认为,以上这些相加,能组合成天地之间的一切信息。
然后,我们再通过各种历史、新闻、杂志等书籍,找到印证这些信息的例子,通过思考使其产生关联,最终成为我们继续认识世界的根本。
当然,之前我还提到了一类真正毫无雕饰的文本:配方和说明书。这两种内容其实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些都并不是他们在意的内容。甚至有人会认为,这些都是不太有意义的知识。只要知道食品味道好不好,或者大概知道东西怎么用就好了。
但继续对照前面的文字,你会发现,食品是艺术品,而说明书是教科书。
而艺术品和教科书,都是必须掌握大量信息才能创作或撰写出来的。
这些配方,为什么能兑成让人喜爱的饮料食品?
按照说明书,为什么能让复杂的机器运作起来?
从这些配料、说明书到产品之间,中间差了多少已经变成黑匣的内容呢?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看,这些知识算是什么: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毫无用处;但在寥寥几人的人眼中,这甚至是他们的财富密码;还有不少人,专门为生产这些内容而终日工作。
在这里,我指的“内容”当然不是指配料表和说明书这些文本本身,而是那些使得配料表和说明书具有意义的内容本身,也就是那个黑匣。
那么,这或许就是又一个读书数量、质量权衡的体现标准了:读书能让我们使多少概念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真实存在?
或者说,我们能把什么东西变成黑匣,使得更多人能轻松从中获得价值?
也即是,我们的输出,最终能为什么东西创造或赋予意义与价值。
这与绝大多数人在考虑以知识“换取”价值不同。
创造,是钥匙;交换,只有面包。
那么,当我们有目的地去读书,寻求价值时,这份价值,是能换取打开黑匣的钥匙,还是能换个面包就OK呢?
这就决定了,我们如何判断书本的价值,并使它们以何种方式转化为读书的质量了。
那么依然,交给各位读书人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