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上期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参加了2025-2026学年上学期科学新教师培训,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收获。此次培训为我们这些刚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特别是付艳老师关于“如何备好一堂课”的倾囊相授,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对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理论奠基

付艳老师提到:备好课的前提是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三个定门星”——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用书。这让我意识到,教学不能凭感觉、想当然,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纲领和权威的指导之上。课程标准是教育目标的导航系统,指引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教材是核心素养的转化器;而教师用书则是我们教学实施的操作手册。只有将这三者融会贯通,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航道。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付老师介绍的“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备课思路。她强调,教学不应是知识点的零散堆砌,而应站在更高的视角,用一个核心概念将整个单元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启发我,在未来的备课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单元视角出发,理清知识脉络,明确核心概念,然后再将其分解到每一课时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科学知识体系。刘姝老师根据我们听讲座时的状态与学生之间的状态进行对比,也提醒到了我们组织教学的重要性。

二、实践观摩

在随后的环节中,我们小组内部轮流观摩了彼此的备课本。这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照镜子”机会。我看到有的老师板书设计精巧,逻辑清晰;有的老师学情分析透彻,预设充分;有的老师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大家的优点让我赞叹不已,同时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短板。

首先,是“预实验”的严重欠缺。科学课的灵魂在于实验,而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反思我之前的教学,由于时间仓促或心存侥幸,对很多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反复预做,导致在课堂上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失败,不仅影响了知识的传授,更挫伤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观摩其他老师的备课本时,我看到了他们详细记录的预实验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让我深感惭愧。这也解释了为何我的备课本上关于实验环节的部分总是涂改最多——正是因为课前准备不足,才导致课后需要反复修正。

其次,是课堂组织教学能力的薄弱。作为新教师,我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和突发状况的处理缺乏经验,常常因为维持纪律或讲解过度而压缩了正常的教学时间。这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核心的教学环节只能草草收场;二是原本计划中的多样化、分层式的作业设计根本没有时间布置和讲解,最后往往只能以统一的、基础的书面作业草草了事。这使得学生无法在课后通过有效的练习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的内化效果大打折扣。

三、反思成长

1.将“预实验”作为备课的刚性要求。坚持“无预实验,不进课堂”的原则,花足够的时间亲手操作、记录数据、排查隐患,确保每一个课堂实验都能达到预期的演示或探究效果。

2.刻意练习课堂管理技巧。通过观摩优秀教师课堂、学习管理策略,并在一线教学中不断实践和调整,提升课堂效率,为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和知识回顾留出充足的时间。

时间紧张,每次课后反思都是草草了事。希望能借此次周更营好好反思,迅速成长,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科学老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