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记录了,果然自己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听了眭依凡教授的学位论文讲座,受益匪浅,在此重新回顾、揣摩,吸收。期望自己能早日完成论文写作。
眭老师在讲座初始提到,好的学位论文应该具备1.有意义有价值的选题;2.较高的理论水平(也可体现为理论创新);3.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论证;4.创见性结论;5.规范的行文,流畅的表达(由于我们入学前缺少形式逻辑和哲学的训练,所以在概念理清、形式逻辑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老师讲到这里,我突然就明白了,上学期上项老师课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让我们读布列钦卡,老师说的“我上课希望你们能学会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掌握论文书写的形式逻辑……”。当时似懂非懂,现在想想,还真是自己的水平不够啊。另外,上学期兴致勃勃的存在网盘里的《形式逻辑》早已落灰,是时候再拿出来看看了。
随后,老师提到了,学位论文的“相关要素”,在这里,眭老师还特别风趣的自称为“要素主义者”,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看看有哪些要素,再看重要的要素,最后要素之间的逻辑。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学会大佬的思维方式!!
拿学位论文来说,相关要素包括:选题、文献、框架、理论、方法和撰写。选题重要的是选题方向,选题方向通过广读文献来获取,在这里,老师又强调了一点,现在的文献数量海量,并非每篇都是又用的,不要让自己成为文献的奴隶,要带着怀疑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文献。唉,真是又戳中了我,对文字的深信不疑,缺乏批判精神,让我在学术路上走的坎坎坷坷的,甚至多次深夜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学术。从小被学校和家长规训,做了25年不会质疑的乖乖兔,对权威的相信成为了滋养惰性的温床。渐渐的,自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沉迷于所谓权威的“音声帝国主义”,只会追逐热点,附和文字。殊不知,在阅读中,既要站在文章里体悟作者的情感,又要作为“局外人”,辩证的看待他者的思想与观点。去提炼和反思别人的逻辑方式,升华自己的思维能力。具体要怎样反思、怎样批判,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选题和文献,剩下的几个要素是框架、理论、方法和撰写。撰写包括绪论、论述和论据。
老师针对绪论(也就是开题报告)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一个好的开题报告应该包括选题陈述(研究假设、学术观点、学术立场),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我认为,选题最重要的是“问题意识”。去年总听冯老师讲,有的学生总是在用复杂的方法去证明“我的胳膊是我的胳膊”。当时觉得好笑,现在想想真是讽刺的犀利,这也反映了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找不准研究问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头来居然研究的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假问题”。眭老师说,问题意识其实是一个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链。前几天,与师兄讨论我的开题,师兄指出了,我现在的研究问题太浅显,不像是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反而像是研究现象的阐述。还是要在文献中继续寻找研究问题,把思维集中到别人没有研究的点上,去思考怎样把研究现象转换为学理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