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00条辨: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原文解释】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本有的脉和证。始得之病在表,宜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微细之脉见于沉,可知为寒饮在里。汗出不烦者,暗示原来还有发热心烦,因过服麻黄附子细辛汤,汗后表解而烦亦去也。寒饮未除,故自欲吐。太阴病的为证渐显,急与附子汤温中逐饮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终因胃虚无力收摄而自下利。复烦躁,以至不得寐者,是生机欲息之象,这是死证。
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出了很多死证,所以,进入少阴证的时候,就会看到死证了。如果是比例的话,百分之五十是死证,百分之五十不会死。我们该如何来救逆,后面会有方来治疗少阴病证。
这种就是失治,如果少阴病,脉微细而沉,但欲寐,汗出不烦,自欲吐,这种状况下,一剂四逆汤下去就去掉了,但是如果不及时服用,至五六日,自利,自利就是利光了,营养能源都没了。烦燥,就是已经不受药了,阳虚在上面,阳没有根了。这看起来好像阳气恢复,实际上是死证,热快绝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些现象。
少阴证,照理说是无汗,我们用小便排出来。治疗了以后,精神好起来,运动才有汗,这才是对的。这个人但欲寐,汗出不烦,没有动,睡觉的时候还是在流汗,代表阳在往外走。里面阴很盛,阳往外走就会有这种汗出不烦。
自欲吐,自利,里面的寒湿很盛,少阴证兼有下利的情形,然后又烦燥不得卧。当阳要绝的时候,阳要离开身体的时候,都会但坐不得卧。这个时候,没有办法躺着睡觉,然后烦燥,这些都是死证,代表阴阳相隔,阳要离开身体,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们看到这种烦燥,死证,不可以不治,要用大剂的四逆去救他,至于要用多大剂,我们后面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