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遗传性质的是特有的行为模式。如何编码在基因上,并一代一代的由父母传给子女。以生物学为基础考察人格的遗传性有两种不同的取向,第1种取向是行为遗传学,尝试解释个人行为的差异,他认为人格特质是通过父母传给子女并为生物学相近的亲戚所共有第2种取向是进化心理学,试图解释人类共有的行为模式,如何产生并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提供生存价值。
行为遗传学关心人格如何像银行账户或庞大的产业一样被继承进化心理学的探寻所有这些最初的人格到底从哪里来?
一、行为遗传学
1争议
2 计算遗传力。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比较遗传学上相关与无关或不同程度相关的个体人格上的相似,他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表现型的变异,即个体可观察的特质,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基因型的变异,即内在的基因结构。
人类个体的基因上高度相似,个体间超过99%的基因是一样的,实际上这其中同样的98%的基因也在大猩猩中被发现。行为遗传学关注的是小于1%的具有差异性的人类染色体。
根据双生子研究许多特制的平均遗传率是0.40表示,40%表现型的(行为的)变异可以由基因的变异解释。
但这些研究并非是计算遗传力的唯一方法,其他不同类型的亲戚在共享基因的程度方面也有类似例如孩子与亲生父母平均共享50%的差异基因,收养儿童与收养父母之间的人格相关基因的联系,不会大于与其他任何随机挑选的人之间的联系,同胞。兄弟姐妹平均共享50%的差异基因,而非同胞兄弟姐妹指的是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仅共享25%,计算这些不同类型亲戚之间人格的小侍卫,估计遗传力提供了另一个途径。
基因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当复杂,常常是难以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3遗传力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
遗传力的数值到底可以告诉你什么呢?是三个启示?
1)基因的影响不容忽视。
研究者认真的提出行为遗传学的第一法则,是所有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遗传的。
2)深化对病因学的认识。
遗传力可以告诉我们,特定的行为或者精神障碍是在正常范围内还是病理学上独立的病症。
行为遗传学文献中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严重的精神实质定义为智商低于50,明显不是由遗传导致的,这是罕见的现象。严重智障儿童的,兄弟姐妹的平均智商是完全正常的103,然而中度智障智商从50~69,很可能有遗传成分,中度智障儿童的兄弟姐妹的,平均智商是85。
该发现说明严重滞涨并非由于遗传了低智商,原因很可能源于环境,例如母亲在怀孕时感染或者孩子出生时受过牡蛎创伤或头部伤害,这些都是导致严重滞胀的潜在非遗传因素。
3 )深化对环境效应的理解。
遗传力研究的第3个贡献是提供窗口让我们了解早期环境如何塑造,人格发展行为遗传学,迄今为止的主要发现是在同一个家庭中一起成长,并不会使孩子们之间有相似性。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被收养的兄弟姐妹之间人格特质的相关仅有0.05,这说明他们人格变异中仅有5%是由他们共同的家庭环境创造的。他们早期环境中非共享的部分似乎更重要,这包括他们的出生顺序,家庭外的朋友,以及一些自己在家庭环境外的兴趣和活动。
4 家庭有影响吗?
一系列发展的结果,发现包括未成年犯罪恋爱风格及攻击方面,在使用标准的行为遗传学方法研究时,受到共享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们还需要大量研究进一步探讨遗传因素,到底如何与环境因素发生交互作用,包括人格发展中家庭环境的角色,而对于一些行为遗传学家夸张言论的批评,不能否认一个基本事实人格,部分由基因决定,而且其决定程度是数10年前的心理学家们所不能预料的。
5 天性和教养。
遗传力是遗传影响的变异如果不存在变异,遗传力就会趋于0,一般说来某一特质的个体差异越小,遗传力就可能越小。这说明如果特定特质有高的遗传力,可能的情况有两种该特质的个体变异很大或对该特质基因在绝对意义上很重要,相似的如果一个特质的遗传率低,该特质可能个体变异小或他受基因影响的程度较小。
6基因如何影响人格?
这里有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从统计的显著性上说,看电视是遗传的。另一个例子是研究者发现离婚是可遗传的,如果个体有一个或多个近亲离异,相对于没有亲戚离异的人来说,你可更可能离婚,即使你从未接触过这些亲戚。
但到底牵扯哪个特质,又或者他们是怎样影响离婚的行为,遗传学的分析并没有给出答案,冲动性可能是遗传的冲动的人有婚外情进而导致离异,又或者同性恋是可遗传的,或者嗜酒或者抑郁,任何一个或这些因素加起来都可以让一个人离婚,当然它也不意味着存在一个离异基因。
一个研究。首开先河的探索了,男同性恋的遗传基础,首先研究者找来一组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相关的同性恋之后,采用微生物技术鉴别X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该基因为大多数同性恋者所共有,但在同家族的异性恋成员身上却未发现,他们断言这种基因的相似性是同性恋的基础之一。
过去几年中迸发了大量对遗传学和另一种神经递质关系的研究。这种地质是五羟色胺,五羟色胺的短缺会导致一系列情绪障碍,包括从抑郁到焦虑和社交恐惧,提高脑内五江四岸水平的药物,例如ssris至少在某些时候会有效地治愈这些障碍。
若干研究表明,如果具有某种和五羟色胺功能下降有关的基因成分,这类人群对焦虑障碍有易感性,有趣的是拥有这种基因成分的人群,在面对恐惧和厌恶的刺激时,例如恐惧的面孔,事故的受害者,残缺的身体和受污染的景观相片,显示他们的杏仁核有较强的,反应该基因似乎也会促进杏仁核与前额叶协同运作的程度,这是理解抑郁中脑结构的重要线索,最后拥有这种较短的等位基因和社交恐惧症人群,在公开演说时杏仁核的兴奋有关。
7 经营环境的交互作用。
基因不会导致任何人做任何事儿就像你不能住在房子的蓝图里,基因型,只提供设计并作用于生物,结构和生理在环境中的发展,进而间接影响行为表现型。
仅仅当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基因才能影响行为的发展,这是基本原则,不管有怎样的遗传和大脑结构没有环境就没有行为,反之亦然,不管环境怎么样,没有个体为基因所构建所作用就没有行为。
环境甚至可以作用于遗传本身,例如在每个孩子都获得充足营养的环境中,身高的差异会为基因所控制身高的遗传力会很高。
还有一个颇有心理学特色的特质,如智商根据以上逻辑,当环境中不同儿童的智力刺激和教育机会差异很大的时候,智商就会受环境的控制。与教育条件不足的儿童相比,在激励和教育中成长的儿童会更聪明智商更高,此时智商的遗传力较低。但如果我们发展至这样一个社会,其中所有的儿童都能接受充足的刺激和教育,智商剩下的差异就都归因于他们的基因了。
近期一个研究表明,贫困家庭儿童的智商差异大多来自他们共享的环境要素,富足家庭孩子的智商差异则主要由基因造成。
基因和环境还以其他多种方式进行交互作用。例如一个男孩因为基因而比同辈长得矮小,在学校中可能会被欺负这种行为进而对他的人格产生长期的影响。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另一种方式是人们对环境的选择。例如遗传有感觉寻求倾向的个体,可能会尝试危险的药物。
两位先驱。心理学家阿乌沙龙卡布斯和特里莫菲特他们与同事在新西兰追踪研究一组儿童几十年,研究突破性的发现了为何压力事件,会导致一些人后来患上抑郁症,而另外一些人则没有研究测量,21~26岁的被试在面对诸如失业,财政赤字,住房问题,健康问题和人际问题时,知觉到的压力程度以及他们是否在这个年龄段的最后经历抑郁。结果发现拥有短型5羟色胺相关等位基因的个体,更容易在压力后经历抑郁,而其他个体则不会如此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精力压力拥有短型或长型等位基因的个体都不会患上抑郁症,这正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完美例子。
另一个设计相似的研究考察了为何一些庶女,儿童成为少年犯或成年罪犯另一些,则没有在此研究所定的基因是X染色体的一部分能作用于名为MAOA单氨氧化酶a的酶,肝酶影响一系列神经递质的运作。如果孩子的基因使这种酶的表现水平很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受虐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等位于基因导致MAOA处于低水平的受虐个体,85%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社会行为。
9 行为遗传学的未来。
等待行为遗传学家的工作是首先解释基因如何构建大脑结构。以及与人格相关的生理层面,2,解释个体遗传倾向如何与环境共同作用决定行为。
二、进化论
进化论适应于解释自尊的重要性,根据心理学家马克利里的自尊的社会计量理论,自尊感是通过进化来监控我们为他人所接受的程度。当我们发现自己不受重视和不被接纳的征兆,自尊就会下降,这促使我们有所行动,以改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改善自我感觉。
抑郁甚至也是进化出来的适应性工具。据近期一个研究,人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经受不同的抑郁社会丧失后的抑郁特征是痛苦哭泣以及寻求社会支持,失败后的抑郁特征则是乏力悲观以及自责。这些反应在进化史中有助于生存。
1求偶行为的性别差异。
受计划心理学家特别关注的一种行为模式是两性在性行为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择偶和求偶策略上,择偶是指个体在异性身上寻求什么求偶是个体如何处理和异性的关系?
1)择偶
一般的异性恋者对对方的哪些方面更感兴趣呢?大量文化的不同,包括21世纪初期的北美,男性比女性更看重身体吸引,在这些文化当中,女性相对而言更可能看重潜在配偶的经济保障。实际上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分别将吸引力和资源看作潜在配偶的必备素质,而非锦上添花。
进化论对这些差异的解释是男性和女性本质上都在寻找,同样东西最大可能的获得健康的,能够生存并繁衍的后代。
2)择偶策略。
根据进化论的说法,男性寻求更多的性伙伴,对自己的配偶既不会特别忠诚,也不会很挑剔,实际上他们倾向于一厢情愿的认为女性在性方面对他们有兴趣,事实即使并非如此相对的,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则更加精挑细选,一旦建立关系,则更在乎一夫一妻的婚姻以及稳定的关系。
这种差异也可以用繁殖成功率数量解释。
2个体差异。
进化心理学还有三种方式解释个体差异,首先支持者认为行为模式是进化而来的对特殊情境经历的反应,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这些进化出来的倾向才会显现,如孩子在成长的最初五年里,如果没有父亲陪伴,其进化倾向会使其整,认为家庭生活从来不是稳定的,这进而导致较早的性成熟以及性伴侣的频繁更换,第二,人们一般会发展出多种行为策略,个体则会根据自身特点采用最合理的一种策略,例如我们具有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和宜人性,第三一些受生物学因素影响的行为可能是依赖频次的,意思是他们会根据总体人群中。该行为的普遍程度而调整例如心理病理学的一种观点认为欺骗狡诈及剥削的行为风格,受生物学因素所决定。
最终归结到一个论点上进化而来的人类天性是可变通的,但是他同时出动了一个观点,进化是特定行为倾向的根源,例如子孙抑郁配偶,选择以及嫉妒这既是进化取向的整个观点,也正是进化取向,富于争议性的原因之一。
3批评与回应。
人格的进化取向至少遭到5种法律意见,
1)方法论。
推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导致今日行为,无法辅助实践。
2)生物本能
假定每个人都想有尽可能多的子嗣有些违背常理。人们并不需要有意识地作出进化论认为正确的、人们实质上试图实现的行为。
3)保守主义
行为进化论包含一定的保守偏见,它假定人类当前的行为倾向是在物种过去的环境中进化而来的。
4)人类的变通性
进化论似乎将大量的复杂行为描绘为遗传写入大脑的程序。
5)生物决定主义或社会结构
最后一个批评是。和人类的变通性紧密相连,很多行为现象可能不是进化的产物,而是人类对情境特别是社会结构的灵活反应,例如早前讨论的性别差异可能不是由生物学固化的,而是由当前的社会结构导致的。
三、生物学会替代心理学吗?
生物学尝试解释人格的4个领域,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以及进化论,每个领域对人格都有大量的分析,确实每个领域都意味着人格是基于生物因素的,这种推论以备高尔顿对人格的经典定义所遇见。郭尔顿奥尔波特写道,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他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
心理学的生物学取向的这几年里出现了猛烈的发展。由于人格是心理物理系统,一旦完全搞明白大脑的结构和生理机制,心理学就再没有什么好做的了,这种观点被称为生物学还原主义,最终他将心灵的各个方面归结为生物学。
人格的生物学取向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进化论可以积累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但他们永远不能证明行为是多么真正的为生物机制所决定,从而取代其他取向,生物学取向的真正意义在于解释了生物因素如何与社会过程,交互作用以决定人们的行为。
四、整合的理论:性取向。
澳大利亚近期的一项双生子研究表明喜好符合传统性别角色活动的倾向是遗传的,这种倾向进而可以预测同性恋或异性恋,例如拜母发现,63%的男同性恋报告自己童年时不喜欢典型的男孩子活动而仅有10%的异性恋,男性报告了此类情况。女孩子也是一样的。
拜母的理论告诉我们结合生物学的人格理论应该是怎样的?请看其中有多少种类型的成分交付在一起,儿童首先受基因和激素的影响形成一定的人格,这进而与社会结构以及同年期群体的形成发生交互作用之后,导致对同性和异性的不同感知,接着通过人人适用的情绪机制,圈外人更容易变得有性吸引力,最终形成成年期的性取向。
结论:
让我们回到洛克菲勒家族和他们如何继承巨额遗产的例子,从短期看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因为每个洛克菲勒的新家庭成员都有富有的父母,从长期看这个富有的家族谱系可以追溯到一位极其成功的祖先,不过再让我们看看新生的洛克菲勒婴儿,他会用继承的财富做什么呢?是休闲慈善投资政治生涯,或者把他们用在药物滥用上最终破产吗?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之前就做过这些事情,遗产只是一个开始他会用它来做什么,取决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父母抚养教育的方式,当然还有他的基因,你从父母和祖先那里继承的人格很可能也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你,他决定着你的起起点,但往后你会怎样走,则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或者一切最终取决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