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活在乡下,唯一的精神生活主要来源于那个黑白电视和闲暇时奶奶给我出的谜语。因为缺乏,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小学的时候,每每新学期的第一天,我都格外期待。因为这一天可以见到好久不见的伙伴们,这一天老师给我们发新书。拿到新书,忍不住闻闻那股墨香。然后最爱看的就是语文课本,因为那本书里面有许多自己从没有听说过的故事。放学回到家,找出旧的美术书,找出比较喜欢的页面,小心翼翼地撕下来当书皮。所以,一学期下来,里面都已经皱巴巴了,书的封面还很新,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我第一次拥有的课外书是《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和一本特复杂的奥数《1234》。记得当时是老师推荐,同学们都买了。一向胆小害怕被拒绝的自己怯声声地对妈妈说,同学们都买了。然后第二天回到家,从妈妈手上接过那两本新书。那墨香香气袭人,让人爱不释手。一个下午,一个黄毛丫头坐在柴垛旁如饥似渴地看完了那本作文书。今天还记得一个小朋友写蜘蛛,开头是“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当时,不善言辞,语言匮乏的自己觉得这个“不速之客”用得简直绝了。觉得那个小朋友完全就是神童,能够用词如此精妙。对于一个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图书馆和书店的孩子来说,看完那本作文只觉得空落落地,但是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书。
第一次走进阅览室是上初中的时候。好像因为某位领导要来视察,老师让我们几个人去打扫。那是第一次走进那间屋子,看到里面一排排的架子上摆满了杂志。杂志上落满了灰尘。随手翻开一本《收获》,我瞬间被里面的小说给吸引了。没多久老师过来催促催促我们,然后急急忙忙地打扫完了,离开了那间阅览室。然后,心里一直惦记着为看完的那篇小说的结局。胆怯的我时常远远地望着那间大门紧锁的阅览室,期盼着可以进去。当然,胆小的我也不知道可以跟谁说可以走进那间阅览室。多年后,学会上网了,想起那本《收获》。特意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那是一本多牛掰的文学杂志。
终于有阅览室向自己敞开是上了高中。周末,同学大多回家了。周末和长假,离家较远的自己都是在学校渡过。不记得什么时候学校开放了阅览室,孤单的自己便会去阅览室。我最喜欢的是地理杂志。那时的我没有坐过火车,最远就是坐汽车从家所在的小城到学校所在的小城。从地里杂志里看到了大千世界,觉得世界原来这么大这么美。记得,晚上在宿舍磨牙,自己还在说,我这辈子会不会出国呢?就算偷渡去一下新加坡这样很近的国家也可以。未曾想,自己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去了很多国家。
真正意义地走进图书馆是在上了大学之后。那时学校的图书管还很破旧。晚上,无聊的时候就会带上课本去图书馆。翻几页书本,感到乏味了,就会去淘几本闲书来读读。后来,学校盖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图书馆。江城那种夏热冬寒没有暖气的城市,装有中央空调的图书馆真是我这种单身愤青的绝佳去处。四年大学时光,每当自己觉得百无聊赖的时候,就会去图书馆。杂志阅览室是我的最爱,其次就是小说。翻翻杂志和闲书,烦躁之心可以静下来不少。实在依旧无法静下来的话,自己就会跑到电脑室上网。只是后来好像去电脑室越来越多,书越来越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了。
毕业第一年买了一个笔记本,无聊的时光就靠追剧来消磨时光。只是越追剧越觉得空虚。后来认识了老公,我的空虚焦躁都变成垃圾情绪倾泻了给他。聪明的老公知道我爱看书,就从福田图书馆借书出来给我看。有一次,去深圳他特意带我去那里挑书。那是毕业以后,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看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悠闲自在地穿梭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看着埋头在一堆书本里备考的学生,青春迷茫的自己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特兴奋地对老公说,我要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好了。老公说,这里几万一平呢。突然觉得原来书也是和金钱相挂钩的,有点伤感。那天,坐了很久的公交车回到老公住的城中村,有种从理想跌落到现实的空虚。
再后来各种忙碌,我再也没有去过图书馆。老公借了几次书以后,也没再给我借书了。每当追剧不足以填补内心的空虚,焦躁不安却不知如何平复的时候,百度寻找一些励志书或者口碑很高的书,希望可以在这里找到灵丹妙药。确切地说,毕业以后,我很浮躁,我读书都是带着功利之心。最近看《人民的名义》有一段就是陆亦可和赵东来去参加一个一个读书会。陆亦可说,现在的人看书都那么功利还有什么意思?瞬间觉得自己有被打脸的感觉。
对我这样外表大大咧咧,实际却心思敏感脆弱的伪文青来说,读点闲书才是修心养性的灵丹妙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