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古法中医针灸班之学习笔记,一方面帮助自己梳理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另一方面便于发扬和传承中医理念和技术,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学习,惠己及人,期待我们一起同行。
高血压病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
目前,国际统一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并最终导致其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病属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机:
1、情志因素: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损肝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而致血压升高。
2、饮食失节,过食甘肥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久而化热,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
3、内伤虚损:如劳累过度或年老肾亏者,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内风易动。
辨病分型:
1、肝阳上亢:眩晕、头痛、面红耳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项强、四肢麻木等。每遇情绪波动时诱发或加重,舌质红,脉弦数。(实证)
2、痰浊中阻: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重如蒙,口中黏腻,恶心呕吐,痰涎壅盛,纳呆发力,脘腹痞闷,舌红苔腻,脉弦滑。
3、肾精不足:头痛空虚,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心悸乏力,健忘,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虚症)
诊断要点:
1、患者非同日的血压持续增高达到高血压标准。
2、可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呈轻度持续性,多数可自行缓解,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
3、心脏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
4、尿常规、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肾功能、血尿酸和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发现相关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伤。
5、部分患者根据需要和条件可以进一步检查眼底、超声心动图、血电解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肾素活性(PRA)、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等,以了解高血压病的进展情况。
推拿治疗:
治则:平肝安神,化爽降浊为临床之总法。
肝阳上亢者辅以清火息风;
痰湿中阻者辅以健脾祛湿;
肾精不足者辅以补肾益精。
1、部位及穴位
额部:桥弓、印堂、发际、太阳、百会、风池、风府、头维、公孙、攒竹、大椎、关元、气海、中脘、大横、肾俞、命门、涌泉等穴。
2、手法:直推、一指弹推、揉、分推、扫散、抹、拿、摩、按、擦等法。
3、基本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生以直推法自上而下推桥弓,先推左侧,后推右侧,每侧1分钟。
2)拇指交替平推印堂至前发际,返往3~5遍;再从印堂沿眉弓至太阳,返往3~5遍;然后推上下眼眶,返往3~5遍,约4分钟;大鱼际揉额部,从一侧太阳穴至另一侧太阳穴,返往3~5遍;分推法自前额至迎香返往操作2~3遍。
3)扫散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每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穴,约3分钟。
4)五指拿法拿头顶部,至颈项部改用三指拿法,沿颈椎两侧拿至大椎两侧,重复3~4遍,配合按拿百会、风池穴,约3分钟。
5)拨法从风府沿颈椎推向下到大椎穴,再在拨颈椎两侧膀胱经,约4分钟。
6)患者仰卧位。医生以掌摩法顺时针方向摩腹,约5分钟。
7)按揉关元、气海、中脘、大横等穴,每穴1分钟。
8)患者俯卧位,医生以掌擦法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一线,以透热为度;
小鱼际擦法斜擦足底涌泉穴,以透热为度。
4、辩证加减:
肝阳上亢:点按太冲、行间、每穴1~2分钟;按揉肝俞、肾俞、涌泉穴,每穴1分钟。
痰湿中阻:一指弹推中脘、天枢穴,每穴1~2分钟;按揉丰隆、足三里穴,每穴1分钟。
肾精不足:点按肝俞、肾俞穴,每穴1~2分钟;按揉太溪、三阴交,涌泉穴,每穴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