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超越了二元性智能,那么,他就进入到一种‘三摩地’(samadhi)的状态。‘三摩’是平静的意思,‘地’是智能的意思。这是一种超越于身体、头脑和情感的合一、狂喜的状态。不论你追求的是性爱、金钱还是爱,你真正寻找的其实就是合一。当你对此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情况下,你就会始终处于渴望的状态,而无法找到真正的满足,无法找到那个终极。既然合一是你真正在寻找的,为什么不直接去找它呢?
既然在每一个欲望和渴求背后,我们真正想要的就是那个合一,那么,我们应该借助什么样的媒介来达成它呢?
带着你头脑中这么多的问题,你是无法走得很远的。这就好比你开着一艘小船想要到月亮上去。无论如何尝试,你什么地方也去不了。你想要追逐水中的月亮,其结果你的船不是撞在岸上,就是沉到水里。你得使用合适的交通工具才能爬上月亮。想要通过物质手段想要达成合一,无异于水中捞月。
大多数人只能在死亡的时候经历到平安和超越,”在美国,人们会在葬礼上说‘安息吧’,但是这个人可能一生都跟不安和骚动相伴。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只能在死亡之后才能得到安息。
三摩地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进入了超越了身体和头脑限制的状态,而这必须在活着的时候达成,不是在死亡中达成。所以,对这些处于三摩地境界的人而言,没有死亡这回事。死亡属于身体,而他们已经超越了身体的限制。
你的身体不过是你累积而成的事物。它是你通过食物汲取能量的一块泥土而已。这个身体不过是这样一块活蹦乱跳的泥土而已,这个地球借给你一个身体。在你我之前,无数曾经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变成了土层,所以你也会这样。这个地球会从你那里回收它借给你的每一个原子,虽然它不会计较你付不付利息。
如果一个人持续地在体验的程度上意识到身体和头脑只不过是他收集和积累起来的东西,那么,这个就是三摩地。你是在你的身体里面,但是你并不是身体。这意味着你完全从痛苦中解脱了,因为不管什么样的痛苦,它们不是通过你的身体,就是通过你的头脑才来到你身上的。一旦你的觉知力足够敏锐,能够在身体和头脑这两样累积物与真正的你之间创造一个空隙,结束了一切的痛苦。
愚痴的源头在于你对你称之为的身体和头脑这两个累积物的认同和执著。你原本清晰的视野被你的认同和人格所蒙蔽。正是这个认同划分出了你我之间的界线。所有的不和谐、冲突和痛苦都根源于此。当你将所有这些界线清除之后,就进入了三摩地的境界,这样,你的视野就超越了障碍之墙。
三摩地是通向开悟的一个中转站,但是它本身并不是开悟。待在这样的境界中,无疑加强了你对自己无边无际本性的认知,因为你对“什么是真正的你,而什么不是”看得很清楚。然而,一个人可以在达成并享受这样的境界的情况下,依然无法领悟到存在的本质,或者从生命的强迫性一面获得解脱和自由。
三摩地是一种祥和的状态,其中一个人的智能已经超越了通常用于区分辨别的功能。一旦具备这样的智能,那个什么是你和什么不是你之间的边界就崩塌了。
一个上师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他能解除你的限制。在我身边,你会对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需要失去兴趣,因为我的能量状态可以将你从中提升出来,或者在你与你的身体和头脑之间制造距离。任何我所做和所说的,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一旦你允许我的能量渗透到你的内在,你就会处于三摩地的境界。你在这样的境界中走得多深,则取决于你允许自己走得多深。我所有的谈话就是要诱导你允许我进入到你与你的身体和头脑之间。
很多人在我走进他们的空间的那一刻就进入了狂喜的状态,即便他们闭着眼睛,甚至在他们没有意识到我的出现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但是,一个人在已经达成并享受这样的境界的情况,却可能依然无法领悟到存在的本质,也不能获得完全的解脱。你或许通过12年静坐达成了三摩地你可能跟开悟靠近了一点,但是也可能还是没有达成开悟。当你进入到另一个现实,在那里待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年时间,你对原有世界的执著就被打破了,知道原有的世界不是惟一的现实。长时间的静修就是为了完成这样的领悟。
这样一种境界对瑜伽行者而言并不陌生。所有修道传统中的神秘家及圣贤都曾经历和描述过这样的境界。有形者必须臣服于无形者,才能达成与道的合一。
在艾萨瑜伽中,我们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能量场空间,让人们在其间很容易进入三摩地。这些三摩地充满着祝福和狂喜。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超越于它们的三摩地境界。
三摩地 第二部《不是你想的那样 》
三摩地
是古代梵文的词汇,现代词汇无一可等同于其意涵。要拍一部关于三摩地的电影,基本土就是极大的挑战。三摩地指的是,某种在心智层次无法表达的东西。它并非是要教导你何谓三摩地,或者是为你的心智提供关于三摩地的讯息,而是要启发你直接去发觉你自己的真实本质。
身为人类,我们多数人的生命都是埋首于日常活动中,极少想到“我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或者是我们将往何处?
大部分的人类,从未体悟过真我,或灵性,或超越名字与形相,超越思维。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相信自己就是这个受限的躯体,我们活在恐惧中,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害怕我们认同的这个受限的自我结构,终将死亡。
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多数从事宗教活动或灵修的人们,诸如瑜伽、祈祷、禅修、唱诵或其他的形式,都是在练习某些被制约的技巧。
这些都只是自我结构的部分。这种追寻或这些活动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你以为在外在的形式上找到了答案,这才是问题。
最常见的灵性形式与世界各地的病态思维无异。它是更激动的心灵。多数的人类都是在行动,却忽略了人性。
自我结构的生命运作,总是无度的需索,要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权力,更多的爱。。。。更多的一切。
这些在所谓灵修之道上的人们,渴望自己变得更灵性、更觉醒。更安详、更宁静、更开悟。当你观看这部影片时的危险是,你的心智会想要获得三摩地 ......
柏拉图写下共和国二千四百年之后,人类仍在试着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事实上,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还更加迷恋幻象。
柏拉图请苏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的人,他们面对一堵空墙。他们所能看到的就是,通过在他们身后的火焰把面前来往的事物,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这个皮影戏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
依据苏格拉底的论述,影子就像是囚犯所能看到的现实,即使他们已被告知外在的世界,他们却仍持续相信影子就是所有的一切。即便他们心存怀疑,却不愿意离开自己向来熟悉的世界。
当今的人类,如同只看见洞穴墙壁上的影子的那些人。影子被比喻为我们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世界,是人们唯一知道的世界。但是有一个超乎思想的世界。超乎二元思维心智的世界。
你有意愿要离开洞穴吗?放下你所知道的一切,而找到你是谁的实相?为了要体悟三摩地,必须把注意力从影子移开,从思维中移开,转向光。当一个从来只习惯黑暗,他必须慢慢地让自己熟悉光。
如同要适应任何新的模式,是需要时间与努力,以及有意愿探索新的,同时摆脱旧有的。心智可被比喻为意识的陷阱,迷宫或监狱。
这不是说,你在监狱,而你本身就是监狱。监狱就是个幻象。
如果你认同幻象的自己,你即是在沉睡中。一旦你觉知到监狱时,而你抗拒着要离开这些幻象,那么你就是把幻象看成是真实的,你还是停留在沉睡中,不同的是现在这个梦境变成了一个恶梦,你会永远不停地追逐或逃离影子幻象。
三摩地是从分离的自我,或自我结构模式的梦境中,醒过来。
三摩地是从这个认同于我称之为[我]的监狱中觉醒。其实你无法真正自由的,因为无论你身在何处,你的监狱就在那儿。
觉醒并不是要摆脱你的心智或母体,反而是,当你不再认同于它时,你才能够更充分地体验生命剧,享受如是之剧,没有恐惧或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