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25 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语音整理
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随着我们这个学习的深入,我们对有若了解的越来越多,这一段呢,是有若关于交友的一些论断。
这一段总共有三句话,前两句意思比较明确,有争议,但是不多。第三句话呢,争议就比较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嗯,五花八门,奇形怪状,各种解释都有。
好,我们回到文本上,“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呢,就是做出的承诺。我们要言而有信。
言而有信,就是说话要算数,说到要做到。言而有信,应该说是一个美好的品德。但是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孔子曾经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也就是说,你说了什么话都要去兑现,这不是君子之所为,是小人的做派。
那在这里呢,有子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你说过的话,做过的承诺,只有符合道义。尽于义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就是符合道义的意思。你做出的承诺,只有符合道义,言可复也。你说的话呢,才需要去兑现。
“复”在这里就是实现这样的一个意思。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这个复呢,实际上就是颠覆的意思,也就是说你虽然做出了承诺,但是你后来发现他不符合道义,那你说的话是可以收回的,就算是泼出去的水一样也要想办法给它收回来。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当然也是一个美好的品德。近于礼和前面的近于义是一个意思。恭近于礼,只有符合礼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让你远离耻辱。就是说这个恭敬它也是有原则的,一定要符合礼仪。那狂妄自大固然不对,那么谦卑过头儿呢?也是错误的啊,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啊,那些投降派对日本侵略者那就过于恭敬了,所以他们也最后遭到了耻辱。
第三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而刚才我说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五花八门,奇形怪状。我个人觉得,既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或者说大家争议比较大,不如把它给删掉。因为论语它最早写在竹木简上,经历过秦朝的焚书坑儒,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中间呢,有错简,有乱简,难免的,再加上后世的传抄,错误应该比较多。
所以我觉得最科学的办法就是把它给删掉。当然也有人说,嗯,老师,你还是给个解释吧。我想是这样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呢,必须放到周朝宗法制的背景下来解释。因不失其亲,因就是凭借。在西周的这个分封制下,谁受的分封呢?都是亲属,还有一少部分是功臣。分封他们的目的是干什么呢?就是屏卫国都。
通过这种分封制来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从而保证中央政府的稳定。那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我觉得这句话呢,从逻辑上应该可以解释得通的,因为他所凭借的都是他的亲属。所以这种做法“亦可宗也”,“宗”就是稳定可靠。
通过分封自己的亲属到边疆来维护中央政权的安全,这种做法是可靠的。这是我觉得比较符合逻辑的一个解释,当然从内容上和前面的不连贯。
那其他千奇百怪啊,奇形怪状的解释,我就不再一一罗列了,大家呢?可以看一看,从中选取一种自己最满意的就行了。今天呢,我们就说到这儿。
杨伯峻译文
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李零讲解
这六句话,“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都是条件句。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复”的意思是践行诺言,这种用法的“复”,也见于《左传》僖公九年、哀公十六年。自己说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是信。但信有大信和小信。孔子认为,只有近于义的信才是大信,必须践行;不关义的信是小信,可以破例。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13.20),“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15.37)。在他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死心眼,尾生之信,是小人的信,不足取。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大人”是君子,君子有特权,只讲大信就够了,小信可以打折扣。可见同一种道德,有两种标准。人类社会,只要不平等,就有双重标准,人和动物,就是双重标准。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是脸色谦恭,说话客气。客气当然好,但过分的客气,其实是肉麻,难免自取其辱,只有节之以礼,才能远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读为“姻”。古代社会,最重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就是“宗”。其次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就是“因”。前者也叫内亲、内宗,后者也叫外亲、外宗。孔子的意思是,姥姥、舅舅家,虽然比不上爷爷家,但如果不失亲近,也等于宗。(君子只守大信)
华杉讲解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约信,承诺。“义”,义理,朱熹说“事之宜也”。“复”,朱熹说“践言也”“言可复”,即兑现承诺。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你的承诺合乎义理,你说的话就能得到兑现。
反过来说,轻诺必然寡信,你碍于当时的情面,轻易承诺了自己做不到的,或不该做的,不合义理的、不合实际的事,到时候就没法兑现承诺。
所以慎始才能善终,实现诺言,关键在承诺之前,不在承诺之后。在承诺之前,要小心衡量,不可轻率。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对人恭敬,但必须合乎礼节。朱熹说“致恭而中其节”。不要过分,过分就显得轻贱,成了献媚,自取耻辱。所以施敬于人之时,也要斟酌恰当。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是依靠。你今天依靠的人,必定是可以亲近的,你有道义,他也有道义,相互真诚,不只是一时相依,以后也依靠得着。不要利益苟且,暂时相依,明天又得翻脸。
“亦可宗也”,就像同宗、宗主一样,终身可以相依。
所以选择朋友,一定是一辈子都靠得住的,谨慎选择,终身不渝。不要有奶便是娘,今天靠这山,明天靠那山,那最后就会变成丧家之犬。
以上三条,都是讲慎始才能善终,在开始之前谨慎衡量选择,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后患。我们常说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我们每天都在搬些石头来抱着而不自知。等到抱不住那天,就会掉下来砸到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