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信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准则,这样的诺言就会得以实现;恭敬的心符合礼仪准则,就可以避免遭受耻辱;所依靠的都是亲近的人,这样的人就有了依靠。”
最近的论语学习,落到了一个“尽信书”的怪圈里面。也就是我在微信读书上面找的论语,其实它的解释也不是没有争议。今天的这句话从书上的解释来看,我其实是看不懂的。我想如果不是对论语有研究的人,基本也跟我一样,看不懂。
所以,我去网上查了查资料,看看其他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其中有个说法比较能够说服我。
01
首先,这一句话可以分为两段来读。第一段,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第二段,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第二段可以看作是对前一段的总结。
下面,具体的解释两段话。
02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解释为 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义解释为差不离,不离谱。因为在儒家文化中,倡导谨言慎行。义在这里应该是要求不说大话,别吹牛逼,做事靠谱点。那么这句话就是在说:承诺别人的时候,不要说大话,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然后回复别人。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解释为恭敬,放到现代社会,你对什么人才会恭敬呢?那肯定是你的领导,牛人。总之就是有能力,并且比你强很多的人。
礼解释为尺度。因为你对别人礼貌,首先就要尊重别人,就要在相处过程中,保持界限感和尺度,不要随意冒犯。
那么这句话就是说:对待别人恭敬,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能冒犯到。这样才能免得作贱自己,白白被别人耻笑。
03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句话最难理解,但是小学老师告诉过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来解读。前面两句话说到了说话做人要靠谱,说到了与人相处要懂得保持尺度。
这其实跟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非常的贴合。中庸的理念说的是什么?那就是不偏不倚,既不冲动做事,也不畏缩不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踏踏实实做事做人。
那么这句话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意思。因可以解释为初衷,亲解释为距离,宗解释为万变不离其宗的意思,也就是中心思想。
这一句话解释为:做人做事的时候,不偏离太多,才能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看到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我还是挺有感触的。因为这些年,我做事做人差不多也是遵循着这句话里的道理,也就是中庸之道。仔细想想,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真的深远。
其实为人处世的道理,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总结的很完整了。在研究论语的这一刻,仿佛古人和今人来了个茶话会,倒也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