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滋味”,是作品内容表达出来的那种情、理、趣使读者形成的“整体直觉”。
以执教《虽有嘉肴》一课为例,来说明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以读为经,贯穿全课,以解读文本为纬,横向伸展,四轮朗读,拾级而上,从而达到“得他滋味”(朱熹语)。
一 读准读熟,得文本解读之基
所谓基础朗读,就是要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要求:一是把课文读五遍以上;遇到陌生字词或自己不能肯定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也可以留到上课提问。
在大致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读准读熟课文,初尝滋味,也为解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文言文教学,熟读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所谓的认知、感悟都是空穴来风。
二 读出节奏,得语言形式之美
《虽有嘉肴》,短短70字,作者却多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回环复沓,思路顺畅,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教学时,我将文本从横排变成竖排,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感受其语言形式之美。
在分组对读中,学生发现句式特点: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论理。
文言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形式美,如整齐、参差、和谐、对仗等,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美读中体验形式美的优雅,热爱文言文。
三 见微知著,得谆谆教诲之情
在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境地时,我投影把五个“也”去掉的文本:
【PPT出示】
改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请学生读一读,再与原文比较形式上有何不同,探寻其中的奥秘。学生读后发现,去掉了五个“也”字,虽然语言文字也是通顺的,但是语感随之改变,读来语气生硬,有强迫感;而原文中有五个“也”字,读来语气舒缓,语重心长,有一种谆谆教诲之感。
四 变化结构读,得文本之理
朗读不是简单背诵,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双向运动”,“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王荣生语)。
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所言志所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