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慧眼识“词”,而且要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而知沧海。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咱们跟作者之间的唯一的桥梁是语言文字,咱们凭借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所想的所感的,……注意他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就训练了咱们的语言文字的习惯。”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文本细读,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细读”层面,从“细读”到“细教”的课堂转化,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第二要务则是做“减法”,让文本可教、可学、可操作,实现从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的华丽转身。
拒绝格式化的标签语言,就是说,教师要有披沙拣金、爬梳剔抉的眼力,先要把教材“读厚”,再要把教材“教薄”,把那些格式化的、僵化的、标签式的解读删除,从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施教。核心价值在哪里?当然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了。
误读文本导致教学出现偏差的情形屡见不鲜:教学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不带领学生去探讨新闻体裁的及时性、真实性特点,却在航天飞船升天的宏大意义上纠缠不清;教学散文《济南的冬天》,不对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个性化情感进行追溯,却在比喻等司空见惯的修辞手法上简单重复。
文本细读,并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有一定依据、方法、路径的。
任何一节课,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保证一节课中学生的“学的活动”能充分展开,首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里有相对完整的、比较充分的学习时间,也就是说,一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有足够的时间保障。
所以,无论内容多么丰富,设计多么精彩,也必须考虑到单位时间里的效率,这不过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已。也许能“迁移”“拓展”的内容多,但在我看来,不少的迁移、拓展都是无边无际、信马由缰。何不删繁就简,直奔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