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十章,先恭诵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字词解释】
君子:以儒家的标准来看,士是刚刚开始学的有志于道者,学到已经有了较为圆满的德行之后,才称为君子,所以君子比士更胜一筹。天下:这里泛指一切的人事物,没有大小之分。一个君子关注的,不是个人的物质享受,是以道德来感化世间,至于钱财等物,不是一个真正的士、君子努力的方向。
适与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适就是可,顺着他,莫就是不可,是逆着他;第二种,说适字是通假字,读“敌”,莫是通慕,爱慕的慕。爱慕其实就是亲近,敌就是疏远了,对人有“亲疏”之义。义之与比:“义者,宜也”,宜就是合适的、应该的,所谓合情、合理、合法。
“比”有二种理解:一种是指“亲密、融合”,义之与比,指以义为亲密,即跟义融合在一起:还有一种解释是从,跟从,所谓“唯义是从”。对一切人不分亲疏,只讲道义,从道德角度来看,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坚决不做。
【内涵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事物,没有什么亲疏之分,唯义是从,只讲求符合道义。
文字上很好理解,但到底怎么取舍?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其标准如何来把握呢?
1. 与义相合,唯义是从。义的中心思想何在?是“仁”,这是儒家的基本精神所在。《里仁》篇第五章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普通人会按自己的好恶、是非标准行事,但君子不从个人好恶出发,只从德行出发,如果去除贫贱的手段不符合道义,君子就不做了;如果钱财获得不符合道义,富贵他也不求了,以“义”作为该不该做的原则,贯穿了君子的方方面面。
举例: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创办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70多岁退休在家,又受邀管理日本航空公司,使这家负债1200亿日元的企业当年赢利1800多亿日元。一个人一生,能把三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管理得这么出色,一定有非同一般的见解。但是看他的传记,我们会发现每次他碰到棘手的事,看不清下一步怎么走的时候,他成功的秘密并不是特别高深的见解,居然是他常常问自己一个最朴实的问题——“作为人,何为正确?”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非常多,怎样化繁为简,抓住关键,就从“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句话中引申出来,根据极为简朴的判断标准,遵循道义去做,京瓷从创立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经营之舵从未偏离正确的方向。
2009年,中国乳制品巨头三鹿集团因发生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起因就是企业忽视了必须遵守的道义原则,为了企业的利润丧失了基本的良心,危害了社会,也最终害了企业。有一位记者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是什么样的课程令他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记者以为教授会说大学期间某些物理化学等课程,出乎意料,教授说幼儿园的课程对他帮助最大。孩提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最简单、最朴实的原则,例如“要正直,要勤奋学习,要团结友爱,不能撒谎”等。如果坚守原则,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忘掉这些原则,做事情“利之于比”,急功近利,以为自己得了便宜,没有想到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
2. 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
“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乍听之下,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什么原则,有点世故,做事圆滑。其实不然,这里无适无莫,其实就是坚持原则,从内心出发的,始终站在仁爱的角度,一个君子秉持仁的基本精神,立身行道,对于天下的大事、小事,不会有固定的成见说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只要是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做,怎么合理,怎么恰当,就怎么去做,所谓无可无不可。我们常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都喜欢随着自己的喜好判断决定是非、决定取舍。孔老夫子不是如此,并没有一定要这样、那样或是、不是。比如,对于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人来提问,孔子是怎么回答呢?“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夫子说:你们以为我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没有什么学问,有不曾受过教育的人来问我问题,我实在也不懂什么,只是根据他的程度,进行正反、上下、前后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反复叩问,最后呢,他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夫子因材施教的高明之处,对于人的教化、引导,夫子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概念,有的只是一颗帮助对方的心,循着对方的实际情况,给予最恰当的引导。
3. 志存高远,我将无我。
那么支撑一个人舍弃私利,一心一意追求道义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内心有崇高的目标。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当一个人围绕生命的宗旨目标,会不断引导他,突破自我的生命局限,他的生命的视野就更为辽阔。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或者说只贪图个人享受,“无可无不可”就会成为他个人谋私利的借口,比如有些人表面严格执行规定,可是私下里得了好处就换了一副面孔,美其名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其实背后是在谋求个人利益。本章就是告诉我们,君子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是志于天下的,也就是说,他的心里是装着天下的人、天下的事,他不但要修己,还要安人,还要安百姓,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要是能够利益天下苍生的事,事无巨细,他都会竭尽全力,努力承办。而承办的原则呢,就是“无适无莫,义之于比”。儒家讲修齐治平,而立意高远、胸怀天下,成为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基因,引领君子扩大格局,不断向上攀登。
举例:著名的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曾分享他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球就是天下,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寄语正在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他表示年轻人要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不要被不好的现象所影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要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
【领袖风采】2019年3月22日下午,在意大利众议院,习近平总书记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菲科问道:“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总书记沉静而充满力量地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从这些话语中,我们能否体会出一个国家领导人,面对天下时,无适无莫、义之与比的状态,“我将无我”就是心中装着每一个人,“不负人民”就是要造福每一个人,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伙伴们要追求的崇高境界。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如何把握无适和无莫的内涵?无可无不可的前提是什么呢?
“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乍听之下,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什么原则,有点世故,做事圆滑。其实不然,这里无适无莫,其实就是坚持原则,从内心出发的,始终站在仁爱的角度,一个君子秉持仁的基本精神,立身行道,对于天下的大事、小事,不会有固定的成见说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只要是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就不做,怎么合理,怎么恰当,就怎么去做,所谓无可无不可。我们常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都喜欢随着自己的喜好判断决定是非、决定取舍。孔老夫子不是如此,并没有一定要这样、那样或是、不是。比如,对于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人来提问,孔子是怎么回答呢?“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夫子说:你们以为我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没有什么学问,有不曾受过教育的人来问我问题,我实在也不懂什么,只是根据他的程度,进行正反、上下、前后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反复叩问,最后呢,他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夫子因材施教的高明之处,对于人的教化、引导,夫子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概念,有的只是一颗帮助对方的心,循着对方的实际情况,给予最恰当的引导。
2. “义之于比”有什么好处呢?如何才能做到呢?
君子:以儒家的标准来看,士是刚刚开始学的有志于道者,学到已经有了较为圆满的德行之后,才称为君子,所以君子比士更胜一筹。天下:这里泛指一切的人事物,没有大小之分。一个君子关注的,不是个人的物质享受,是以道德来感化世间,至于钱财等物,不是一个真正的士、君子努力的方向。
适与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适就是可,顺着他,莫就是不可,是逆着他;第二种,说适字是通假字,读“敌”,莫是通慕,爱慕的慕。爱慕其实就是亲近,敌就是疏远了,对人有“亲疏”之义。义之与比:“义者,宜也”,宜就是合适的、应该的,所谓合情、合理、合法。
“比”有二种理解:一种是指“亲密、融合”,义之与比,指以义为亲密,即跟义融合在一起:还有一种解释是从,跟从,所谓“唯义是从”。对一切人不分亲疏,只讲道义,从道德角度来看,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坚决不做。
3. 你是如何理解“天下”二字的呢?对于当前社会利字当先的普遍现象,你有什么建议吗?
支撑一个人舍弃私利,一心一意追求道义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内心有崇高的目标。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当一个人围绕生命的宗旨目标,会不断引导他,突破自我的生命局限,他的生命的视野就更为辽阔。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或者说只贪图个人享受,“无可无不可”就会成为他个人谋私利的借口,比如有些人表面严格执行规定,可是私下里得了好处就换了一副面孔,美其名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其实背后是在谋求个人利益。本章就是告诉我们,君子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是志于天下的,也就是说,他的心里是装着天下的人、天下的事,他不但要修己,还要安人,还要安百姓,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要是能够利益天下苍生的事,事无巨细,他都会竭尽全力,努力承办。而承办的原则呢,就是“无适无莫,义之于比”。儒家讲修齐治平,而立意高远、胸怀天下,成为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基因,引领君子扩大格局,不断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