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手机出现
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摩托罗拉实验室里诞生,研究团队的领导者是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这部手机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87年大哥大进入中国,它无疑成了加速人们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移动电话刚刚进入大陆的时候,有一个奇怪的名称,叫“大哥大”。这其实是香港广东一带,称呼帮会头目的谐音。帮会一般管小头目叫大哥,而龙头老大自然叫“大哥大”了。据说,手机获得此名称,是因为影星洪金宝是香港较早拥有移动电话的人,他在片场当导演时,移动电话更是从不离手,并常用手机发号施令。洪金宝本来就是香港影坛大师兄级的人物,别人尊称他为大哥大。因他拿手机的照片见报多了,香港媒体索性用“大哥大”来称呼手机,并由此叫开来。
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仅仅只有激情和想法肯定是不够的,还得借助工具。这时用大哥大那是身价显赫的象征,无论此源头是否属实,“大哥大”这三个字所携带的信息是明确的,在那个年代它便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对于不久前还认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共产主义的国人来说,它所带来的震撼是必然的。这不仅因为它的昂贵,也因为它所展示的高科技的神奇。
大哥大的出现,意味着世界步入了移动通讯时代,人和人的距离变成零。1987年,广东为了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摩托罗拉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推销移动电话。这种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都在一斤以上。它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要喊。它的一块大电池充满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通话。虽然如此,大哥大还是非常紧俏,有钱难求。1994年全国的省城开始推广大哥大,1995年到地市级,以后才到县级。那时,大哥大公开价格在20000元左右,但一般要花25000元才可能买到,黑市售价曾高达5万元。这不仅让一般人望而却步,就是中小企业买得起的也不多。
由于大哥大身躯庞大,使用它的人也多是商界大哥级的人物,物随主贵,很快成为身份显赫的象征。那年头,因为车少,人们对私家车没什么概念,也很少心生羡慕。那时你开一辆宝马车出门,别人也以为是公家车,远远不如大哥大那么耀眼。很快人们以拥有大哥大为荣,开始了一种炫耀攀比式的消费。
性格外向的人,会整天手拿大哥大,吃饭喝茶谈生意,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个富贵的筹码和权杖,立刻会获得多一份尊重,生意谈判也因此变得轻松。性格收敛的人,会将大哥大放在擦得铮亮的老板包中,老板包夹在腋下。适当时拿出来,拉出长长的天线,花上三元一分钟的话费,在人群里喊上一句:“喂!喂!听不清,你再说一遍。”便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那个年代的人们很淳朴,从不隐藏自己对别人的仰慕之情。很多人因为有了大哥大,迅速打开了自己的社交圈。一时间,梳大背头、抹发胶、手持大哥大,成了不少人理想中的富人形象。当年人们一丝一毫也不会料想到,在30多年以后的今天,就连街边拾荒者手里都会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虽然粗笨的大哥大和它的长天线已定格在了历史的长卷中,但那些妙趣横生的场景,仍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因为横空出世的大哥大,曾经把中国人的生活引向一个新境界。
当时刚出现手机这种新生事物,现在发展的财大气粗的移动公司还没有组建,只是电信局抽出几个人开始销售手机。那时电信局的同志对这种价格昂贵的“移动电话”(当时叫大哥大)能卖出去几只很没有信心。局里抽调业务科室几个女同志出来销售移动电话,这几个女同志死活不愿意。因为当时已有传言,移动电话最终会与固定电话分家。如果一分家,抽到移动这边的女同志再就很难回到电信那边了。这几个抽过来的女同志简直像被迫远嫁的女儿一样,是哭着鼻子抽抽搭搭离开自己原来科室的。有一个女同志还去和局长大吵了一架,并在搬离原来的办公室时,生气地摔碎了一个茶杯。直到在移动这边上班后,肚子还气得一鼓一鼓的。没想到一年以后,形势大变,移动这边天天像过节一样。三年以后,电信那边的人再要挤进移动这边来已十分不容易。就是书记和市长写来条子,移动公司的总经理也会先在抽屉里放一放。因为要到移动公司来工作的人太多,移动公司老总家里的电话和手机的响声一天到晚没有停息的时候,老总被搅得苦不堪言。后来公司干脆定了一条:进移动公司工作,必须有“大学本科学历”,以后干脆再升一格,改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这样才将像洪水一样涌来的求职人流挡住了一些。
当然移动电话后来如此壮观的发展趋势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不过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移动公司最初“开张”的局面,与当年胡司令的状况差不了多少。当时全国的各个省城使用手机的人数不会超过二千人,所以你是1995年以前开始使用手机,还是1995年以后开始使用,其“含金量”是大不一样的,这说明一个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