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两个妈妈找我,说很烦。一个是春节长假上班后总是感觉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盯着电脑屏幕看久了就头疼欲裂,整天都没胃口。另一个是工作中精神不能集中,浑身肌肉酸痛,老是感到焦虑、空虚还发怒。
这两位职场妈妈都是典型的“节后综合征”的症状。假期中,上班族不用考虑上班,常常熬夜刷剧、玩手机,一觉睡到快中午。开工之后就不同了,必须得强迫自己早睡早起,因此晚上失眠、早上睡不醒、白天精神不振等现象都属于正常。其实,背后心理平衡的打破则更值得思考。可以说,“节后综合征”主要还是情绪问题,从假期回到工作,不仅是从闲适回到紧张忙碌,更是从充满愉悦回到缺乏愉悦,从“自由”回到“不自由”。
假期中,可以依据自己的心意,选择做自己想干的、开心的事情,大脑中充斥着“快乐因子”——多巴胺。回到工作后,缺乏能让我们分泌多巴胺的刺激物,就会出现一种“戒断反应”——类似于戒烟的人刚开始戒烟时,那种浑身难受的感觉。假期刚结束,希望能多过几天假期,缺乏愉悦感让人心烦意乱。
很多上班族认为,工作日就应该辛苦、无趣,需要在假期用狂欢作为补偿;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辛辛苦苦工作一周就是为了周末两天的放松,忙忙碌碌工作一年就是为了春节长假的快乐。如果你这样的观点,那么从假期回到工作确实需要“戒断”。事实上,这就是“节后综合征”真正的源头。
现在,越来越多人对工作持着“应该”的看法。每天早上起床时,想的都是“应该”起床,要不会迟到、扣工资。勤勤恳恳地工作是“应该”的,因为要挣钱,况且身边的人都在努力工作,自己不能显得格格不入。不得不做一些无趣的活也是“应该”的,不能吃苦会让身边的人看不起自己。
显然,这是内化了社会对一个工作的人的要求,这种内化的形式被心理学家称为“内摄”,即不经消化就全盘吞下。这些要求是别人施加给他的,他“应该”这样做,但他并非出于自己的意向而这样做。
这种“内摄”是有问题的:在工作中缺乏自主,只有顺从,只是按照岗位的要求做交代给他的工作;在节假日时,又会表现出对工作要求的“叛逆”—不早起,不学习“充电”,花所有时间来获取“愉悦”,这种“叛逆”也不是自主选择的,只是为了让假期和工作日不同,而强加给自己的。
从假期“叛逆”的愉悦,到开工后“内摄”的顺从,“戒断”的感受在所难免。如果工作对你来说只是“应该”,那么很不幸,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又将不断重复一开工便期盼放假的“戒断”循环。
治疗“节后综合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我们改变看待工作的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内在动机》一书中提到,除了“内摄”外,还有一种相反的内化方式,叫作“整合”,指的是真正认同外界的要求,将其吸收为自我的一部分。
“整合”需要自主和选择,对于已实现“整合”的人来说,承担辛苦并且常常无趣的工作是自己选择的。因此,对于工作有真正内在的动机,因为自己能胜任工作而拥有自我的价值感,能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因此,总能从工作中获得意义感。用意义感填补假期结束后不足的愉悦感,“节后综合征”自然不复存在。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当然是我们选择的,但在这种选择中自主的成分有强有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的成分可能会逐渐减弱。
在春节假期之前,一年辛苦工作的疲惫可能让我们淡忘了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只想好好休整一番。这种休整不应只是放松,更应该是重新“整合”。年后开工正是一个好时机,不妨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小编的建议是:内心问自己,你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份工作?你的工作对于他人、社会有什么价值?你有怎样的品质和特长,让你能够把这份工作做得比多数人更好?
细想之后,你有没有感觉工作的动力更强大了?
生理平衡的打破会让我们身体不适、精神不振,影响工作状态。你可能因为状态不佳而埋怨过自己。为了能更好地让自己体验到工作的胜任感,帮助自己尽快恢复生理平衡也很重要。比如早睡早起,睡前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加强运动等。
愿所有的职场妈妈们,能找到工作中的意义感,真正做到“元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