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瞎掰王”心理课教学反思

在期中考试前的心理课上,我设计了“谁是瞎掰王”游戏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缓解考试压力。结合心理学原理与课堂实践,现从活动设计、学生表现及改进方向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活动设计的心理学逻辑

(一)压力释放的“安全阀”机制

游戏通过角色扮演(“老实人”与“瞎掰人”)引导学生进入轻松的竞争情境,利用心理宣泄理论为压力提供出口。学生在构思词语解释、应对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力从考试焦虑转移到游戏任务,实现注意力转移疗法的应用,帮助其暂时脱离压力源。例如,“铁西瓜”“野马效应”等名词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有效降低了考前的心理紧张度。

(二)团体动力的积极影响

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游戏,借助团体动力学原理构建支持性环境。组长协调答案、组内讨论策略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与合作意识,符合社会联结理论中“人际互动缓解焦虑”的观点。同时,台下同学模拟“瞎掰人”表述的环节,促进了换位思考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从“自我中心”的考试焦虑中抽离,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压力。

(三)心理知识的隐性渗透

活动选取的名词(如“房树人测验”“野马效应”)均与心理学相关,在游戏中实现了内隐学习。学生在猜测“老实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到绘画治疗、情绪管理等知识,这种“非刻意学习”模式符合认知心理学中关于“情境记忆”的规律,使心理教育更具趣味性与渗透性。

二、学生表现的心理学分析

(一)情绪状态的改善

从课堂观察看,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笑声频繁,身体语言(如放松的坐姿、积极的手势)显示唤醒水平降低,符合情绪外周理论中“行为反馈影响情绪”的机制。尤其是平时内向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说明游戏提供了低风险的自我表露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二)认知功能的激活

“瞎掰人”需要在无准备状态下即兴创造词语解释,这一过程激活了发散思维与创造性认知。部分学生的回答展现出丰富的联想能力(如将“伊妹儿”解释为“传递心灵信件的小精灵”),体现了隐喻思维在压力情境下的积极作用。同时,台下同学的提问环节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分析表述的逻辑性、寻找漏洞,间接提升了应对考试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团体凝聚力的提升

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自发分工(如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创意构思),体现了社会角色理论在团体中的应用。成功猜测“老实人”的小组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而失败小组在反思中也增强了归因训练(如将失败归因于“信息分析不全面”而非“能力不足”),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方向。

三、改进方向与心理学依据

(一)增强压力应对的直接引导

游戏虽能缓解即时压力,但可进一步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在活动后增加“压力情境模拟”环节。例如,让学生用“瞎掰人”的创意思维重新解读考试中的难题(如将“数学压轴题”想象为“需要解密的宝藏关卡”),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认知重构模式。

(二)深化团体动力的心理干预

后续可引入心理剧技术,让学生在游戏基础上演绎“考试焦虑场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应对方式。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这种替代性经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压力应对技能,同时通过团体成员的反馈,强化适应性行为的学习。

(三)强化心理知识的显性联结

在游戏结束后,增加“心理学名词解析”环节,将活动中的名词与考试压力管理直接关联。例如,结合“野马效应”讲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运用艾利斯ABC理论分析“对考试的不合理信念”如何引发焦虑,帮助学生从游戏体验过渡到系统性的心理技能学习。

四、总结

本次心理课通过游戏化设计,有效践行了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原则,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压力缓解途径。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心理学干预技术,将趣味性活动与专业性心理引导相结合,使课堂不仅成为“压力缓冲区”,更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能量补给站”,助力其以更健康的心态应对考试与人生挑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