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十五章读后感

      “琳达:少即是多”,是本章节作者主要讲述的一个概念,现在已经成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比较著名的经典案例。也是作者和好友一起这么多年,努力工作为心理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印记吧。下面让我们先来分享一下这个经典的案例。

      琳达31岁,性格直爽,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并且喜欢参加各种讨论,曾经还参加过游行活动。以上这段文字是作者对虚构人物琳达的一段杜撰,现在他和好友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要求受试者回答他们所提问的问题。在问卷上面填写有关琳达的职业情况。其中有8项提问分别罗列在问卷中,当人们被问及琳达更可能并“是一名银行出纳”,还是“一名银行出纳,并且喜欢参加维权活动”,结果让作者感到惊讶到时,在大多数的受试者所回答的问卷上,他们认为琳达更可能是一位喜欢参加维权运动的银行出纳。

      这是一个经典的直觉战胜逻辑的案例,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会直接忽略掉概率这一因素,在两种选择之间的概率哪一个更大,而是直接选择了一个看上去好像更合理的回答,并以此相信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答案。

     

      琳达问题并不是一个巧合,当作者把问题更改成,请对以下两种选择做出预测,哪一个概率更大。一,北美会发生地震,有100人会受伤。二,加利福尼亚因突然发生的地震导致100多人受伤,其中还有10几名未成年的孩子在此次事故中被重伤,医院现在已经人满为患。对于以上的两种概率发生的选择,更多的人选择的是第二个,即便在概率上来讲,第一个的概念明显大于第二个,但人们就是被各种看似因果连贯的故事所迷惑,从而做出了一个其实并非正确地判断。

      “ 少即是多”成了我们往往会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不自知。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不同结果的例子呢,作者同样讲述了另外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两组盘子,第一组包含20套和第二组同样的盘子,并且多了5个有点瑕疵的碗。那么现在让三组人分别对两组物品进行估计。实验的结果是第一队受试者在可以分别看到两组不同的物品时,给出的第一组的价格更高一点,因为它多了几只有点瑕疵的碗。但第二队和三队在只能看到其中一组的物品,并评测价格时,得出的结果却是物品少的一组价格更高,而令一组因为多出了几只碗(有点瑕疵)而平均价格被拉低,因为在他们看来稀释了平均价值。

      这组实验和琳达的实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盘子那个实验中,当人们可以观察到两组不同的物品再做判断时,因为可以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地判断。但实际生活中,特别是琳达实验上,即便给出我们一些暗示,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察觉到它,并且系统1直接就做出了它的判断。作者把这种错误也叫做“合取谬误”。对于事件“琳达是一个出纳+喜欢维权”>“琳达是一位出纳”。因为系统2经常保持懒散的习惯,它并没有调用自己的逻辑思考去阻止系统1直觉所做出地判断,而是默认了这一反馈,并且认为系统1所做出的反应是正确的。

        阅读过本篇文章内容,我了解到了人们对于“少即是多”的一种反应,在生活中其实是很多见的。比如小时候坐在电视机前看过的香港电影里,一个经典的镜头是,当两组同样的稀世花瓶被发掘后,一人大胆地把另一种给打碎,并且还得意得放声大笑起来。因为现在世界上就只还剩下这唯一的完整花瓶,那么就他手上的这一只花瓶,价格会由之前的高价立即升级为无价之宝。各路买家都会在他想要卖出这只花瓶的时候,互相竞争在一起,举出比他人更高的价格,然后想要得到这世界上唯一的珍宝。这其实不就是一种利用少即是多的情景吗?但今天仔细再来思考,它真的是唯一的珍宝吗?难道我们非得需要去竞争它吗?就没有另外一些我们可以选择的吗?兴许把自己的视角拉大再去观察它的话,或许这只是一个被编制的精美故事而已罢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