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只是临时治标的手段,真正的治本需要建构生命的胜任力。
生命的展开就像一棵树的生长,它需要慢慢来。在这个过程中,慢才是快,树的成长需要扎根,需要发芽,需要更多阳光、雨露和土地的滋养。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应该有自己的一盏阿拉丁神灯,而萨提亚深层沟通可能就是那盏我们生命中的阿拉丁神灯。
萨提亚模式里包括近十个工具:影响轮、自我环、面貌舞会、互动的要素、雕塑、家庭图、天气报告、生活年表,以及冰山理论。
想做到改变惯性,为何如此困难呢?答案是人的内在设定,即水平面下的冰山程序。程序的设定与基因、成长环境有关。
萨提亚的冰山隐喻,最底层是“渴望”与“自我”。
成人真正的改变需要在他的渴望层次工作才能实现。成人进入完整的改变历程时,容易被因渴望不满足而导致的内在匮乏卡住。这本书要做的就是向人们伸出温暖的手,让更多人从匮乏中走出来。
我们是否有被困在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中,并且有看起来希望越来越渺茫的感觉呢?这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深受自身某些信念的限制。
我们一方面希望活得更轻松、更幸福,一方面又无法真正地满足我们的希望。因为在求而不得里,我们会被冰山中的观点、情绪、信念等限制,而无法进入生命深处与自然的存在联结,于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赚了多少钱,拥有多少财富,依然没有办法体验到完满的幸福。
渴望的缺失常常提醒我们缺失了某些心理营养,而心理营养的缺失往往和我们成长历程、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活在“别人怎么说”的世界里,却很少回头看看自己的感觉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我们总是想要借着外面的世界里的许许多多的他人经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学会了堆积知识与技巧,总是要用“别人觉得那是对的”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就是知识和经验累积的结果。